买小米su7教你老婆使用智驾,然后再买几百万保险,受益人写你自己。
买小米su7教你老婆使用智驾,然后再买几百万保险,受益人写你自己。
去乌克兰
晚上长途开高速确实很危险,我有一次从广东开回武汉,一大早出发到江西天就黑了,因为眼睛被前方车流尾灯持续刺激,到快进湖北时眼睛突然疯狂流泪,啥也看不见,慢慢别到应急车道休息了半小时再走的。
很多新手司机不想着提高自己驾驶水平,重度依赖辅助驾驶,没有任何应急处置能力,害人害己。
都到打航母了,不扔核弹给你?
打航母不是技术问题,而且政治问题。技术上是可以打沉的,但是你敢不敢打,打完后后果是什么?
3月29日22:28:17轻度分心报警
3月29日22:36:48 NOA发出脱手预警提示“请手握方向盘”
3月29日22:44:24 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
司机显然太过于信任车机了,付出生命不足为奇。如果这个是标准版,没有激光雷达,晚上看60米不算近,实际上可能100米以上就看到了,软件识别判断都需要时间,然后才会提醒。你肉眼大晚上也不一定能判断前方那么远的障碍物是静止的。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司机的驾驶过程,高速开启了NOA,晚上较晚,司机有点困,系统提示分心报警,并且智驾时手未握方向盘,过了8分钟,前方遇到障碍物,NOA退出,提示接管,司机惊慌失措,乱打方向,撞上护栏,气囊弹出,人震晕过去,车子起火,当场火化。
这个其实跟小米没啥关系,驾驶的第一责任人永远是司机,目前公开的发布会,小米很少吹自己智驾的。
应该说小米的软件还有待大幅度优化,应该不允许司机手离开方向盘,包括其他车企,应该给每个用户做一套驾驶习惯评价系统,对车主驾驶能力进行多维度评分,如果经常双手离开方向盘这种明显违法行为的,直接禁止使用智驾就完了。必须通过考试,还有一段时间的行为矫正才能才能开启,开车是个技术活,涉及自身和交通参与者生命,不应该那么容易把有危险的事情交给软件,和不成熟的司机。
现阶段的智驾都不太成熟,用过的老司机都知道,你再牛逼,只要一次误判,就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反而是很多新手司机才会觉得智驾牛逼,爱炫耀,雷布斯公开场合也很少吹智驾,反而是经常提醒用户驾驶要注意安全。
氮化镓不是几年前就有了?
智能眼睛。机器人。机器狗。dgx spark。飞行汽车
把房子做成一个钢球咋样
什么样的同学你能借这么多?
预留扫地机器人电源,上下水管路,全屋WIFI,装温湿度传感器跟空调、电暖气、除湿机联动
因为有杠杆,实际远远大于账面亏损,近5年成交的房子大多数资不抵债,我第二套房子现在如果卖可能也就刚刚抵剩余房贷,首付,装修,近几年的利息都是亏的,粗略算一下加起来比当初房价还多。不过好在,近10年房价的上涨拉动了大多数人工资的上涨,如果这几年或者未来一段时间,收入没有跟随房价下降,也算是安慰。
开个会员,开启同步,照片永不丢失。
要看你父母身体状况,出去玩也是很累的,假期你可以说让他们休息一下。带老人出去玩,有时候老人自己受不了,体力跟不上。
要看你父母身体状况,假期你可以说让他们休息一下,带老人出去玩,有时候老人自己受不了。体力跟不上。
加塞要注意方式,要在虚线的地方,实线容易被举报
承重墙一般电钻打不动。要上电锤。瓷砖墙面安装可以考虑免钉胶。
高度程序化,流程化的可以被取代,比如生产线组装,可以完全被取代。升级为一群维护机器的人。有旧的职业被取代,必然有新的职业产生。比如汽车取代马车,养马,赶马车的被设计制造维护汽车的取代了,效率提高了,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将来AI在各行业应用可以提高效率,降低加班时间,解放人类。
就说你被公司裁员了。
买银行股
我是22年,美年检查出来一次,23,24年每年在医院检查两次都没有。保险应该还是可以买,很多保险只看购买前2年体检记录。2年前的不需要告知。
@wydqc 一个哨兵模式油车就搞不定。目前供应链的信息固态电池27年量产,不会要很久的。所以说你不是现阶段电车的目标用户。
目前电车的技术投入,产品迭代是油车不能比的,将来整体可靠性绝对会超过油车。用宽容和成长的心态看待吧,毕竟油车发展了上百年,也就这样了。
@wydqc 技术创新迭代本来就需要有人去推动,有消费者买单,你说的电池那么多缺陷我都知道,我自己也在做相关的产品,也有朋友在头部锂电池厂家经常交流,但是我能接受,就是这样。不存在你所谓的被洗脑,我能承受这些风险和成本就行了,就是这样。任何产品在市场能否成功不是个人能左右的。任何人都不是傻子,不存在被洗脑一说,都是做出的对个人有利的选择。也别总用国外的情况来评判国内。
电动汽车的耐久性相比传统燃油车并不更差,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以下是相关数据和研究结果的支持:1. 电动汽车寿命与燃油车相当 最新研究显示,电动汽车的平均使用寿命已接近甚至超过传统燃油车。例如,英国伯明翰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研究分析了超过3亿条车辆检测记录,发现电动汽车的平均寿命为18.4年,汽油车为18.7年,柴油车为16.8年[^0^]。此外,电动汽车在其使用寿命内平均可行驶约20万公里,略低于柴油车的25.7万公里,但超过了汽油车的18.7万公里[^3^]。2. 电动汽车可靠性提升更快 研究还表明,电动汽车的可靠性提升速度显著高于传统燃油车。数据显示,电动汽车每年的故障率下降12%,而汽油车和柴油车的故障率分别下降6.7%和1.9%[^4^]。这表明电动汽车在技术进步方面更具优势。3. 电池寿命和耐久性超出预期 电动汽车的电池寿命也在不断延长。研究发现,电动汽车电池在实际使用中的寿命可能比预期长30%-40%[^6^]。例如,许多电动汽车在行驶超过30万公里后,电池健康状态(SoH)仍能保持在87%左右[^7^]。此外,特斯拉等品牌的电动汽车在高强度使用下表现出更强的耐久性[^8^]。4. 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耐久性优势 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结构简单,主要由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组成,零部件磨损较小,故障率较低[^9^]。相比之下,传统燃油车的内燃机和机械传动系统更为复杂,零部件磨损更严重[^11^]。5. 使用成本和维护优势 除了耐久性,电动汽车的维护成本也低于传统燃油车。研究显示,电动汽车的平均维护成本约为每英里0.06美元,而燃油车为每英里0.10美元[^12^]。综上所述,电动汽车的耐久性和可靠性已经与传统燃油车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动汽车的使用寿命和性能仍在持续提升[^14^]。
@wydqc 75%的电不能开吗?油车发动机开10年,油耗一样会增加,不要双标。再说700次是6C下的,如果7kw慢充,2-3000次问题不大。对应的是100万-150万km好吧,再说有多少人能一年开3万km。我自我觉得开车算多的了,一年也不到2万。
电车相比油车带来的额外体验也是有巨大价值的,比如娱乐,智能驾驶,更好的产品设计,更好的驾驶体验,都是有用户价值的,用户价值并不是只有产品寿命一项,当然以上用户价值20万以上的车占比更高,15万以下的可能没那么突出。电车的贬值也没有各位想象的那么快。最近全球不少小金属资源国对下游断供,电车在未来1-3年是否能持续降本还要打个问号,搞不好还要涨价。买电车也是在买资源,未来一定会形成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链,电车即使开到不能开残值绝对比同价位油车高,电车的永磁同步电机,是铜,稀土,铝,底盘铝,电池有锂,钴,镍,车身铝和钢材也比油车多,除了这些还有一堆芯片。将来二手车多了,拆车配件也值钱。
汽车的生命周期想要长,更多的是需要产品系列化,零配件通用化,标准化,销量大保有量大,不要指望一辆车不更换任何原厂配件能开几十年,到了后期易损件都是要换的,维护成本也不低。
而且即使是现在产的电车,厂家也没说设计寿命就是10年。
小米的su7不是号称有500辆测试车一直在做路测,做耐久性测试吗?到时候再看能跑多少年吧,能跑多少公里吧。其实也不用看小米,就看路上的出租车,网约车就行。油车那么好,为啥出租车,网约车不换成油车?
@wydqc 我哪一句话提到电车只能开10年?我说要开上10年,难道不包括20年30年?大不了换电池呗,一个电车开10年电池的费用已经给你省出来了,还要怎么样?要不要车企给钱你求你换电池?把车子送你免费开?就个交通工具,想那么多累不累?
我这两年换车本来也是准备买纯电的,不过考虑的可能有长途需求最终没有买纯电,去年第一次去试驾理想就买了,想着不纠结了,新技术总是不断出现,买了肯定就贬值,我内心期望的还是纯电,20-30万区间,高速续航能有扎实的600+,目前这样的车子还没有,再加上现在电池还是有起火风险,暂时买个增程过度一下,将来如果有心仪的纯电再考虑买一个。
汽车智能化后生命周期本来就会变短,软件的迭代也是有生命周期的,10年以上的车维护成本指数上涨,维护一套旧系统不如买新的。我上一辆日系油车也只开了5年,我也知道它还能开,但是已经不满足我的需求了,你想开30年说明你就不是电车潜在用户。你需求的产品电车制造商也不可能满足你。如果所有人都一辆车开30年,汽车制造商全部要倒闭,产业链都玩完。
总之,科技创新还是得靠像我这样实打实花钱消费的消费者,并且偶尔给车企提出一些改进建议的用户。
所谓的标准还不如农村自建房。
@wydqc 很多科技和工程技术的发展是渐进式创新不断积累的,问题点要一个个攻克,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阶段虽然产品有缺陷,只要市场上有需求就会有企业去满足,才能赚钱再投入研发,很多东西不是一定要到理想状态才能使用,80分一样可以用,就是这些使用80分产品的消费者在推动科技和产品进步。你觉得不是100分的产品满足不了你的需求,那说明你现阶段还不是目前客户。而且可能20年后也没有能满足你的产品,到时候你又会说有啥啥啥问题。
@wydqc 你所谓得学好数理化都是些纯理论,一点实际工程思维都没有,我的观点你都没看就在长篇大论反驳。我引用了一些新闻,也说了自己的观点,别人国网,南瑞,比亚迪多少工程师探索更高的充电性能的充电桩难道就是违背物理规律?拿着一个初中的物理公式在那里长篇大论,要创新就需要敢于突破,不能思维僵化和迷信。
我再跟你解释一下,高功率充电固然是会发热,你觉得发热就不能充电了吗?你以为别人的热管理系统是吃瘪的?降低发热有很多方式,就按q=i²rt,那么降低发热可以提高电压降低电流,降低电池内阻,缩短充电时间等等,其中提高电压效果是最好的,这也是为啥无论是电车,还是电网都在不断往高电压发展,但是提高电压,必须提高绝缘水平,不然你某天坐在车里被电死也有可能,网上也有在车里被电的新闻了,车子是一个要开上10年的产品,这10年如果发生绝缘破损,都有可能给车上人员造成人身安全。电池材料,设计不断发展其中很大的一个课题就是降低内阻,圆柱电池里全极耳设计就是为了降低内阻的,从而降低发热,车辆BMS,热管理系统都是为了电池安全使用设计的,现在的电车热管理都是很先进的,既可以降温也可以加热,双向工作,保持电池舱小环境在最佳工况。
我说了家用车5C够了。兆瓦更适合重型卡车。汽车不是只有家用小汽车,中国还有大量的卡车,工程车,船,飞机,你要降低对石油的依赖,需要全面的降低,这些交通工具未来也要电气化。
你说什么6C 700次循环电量只有75%,我可以告诉你这个水平很高了。700次,每次续航按500km,就是35万km,按一年开3万km可以开10年。大多数人一辆车不会开到10年吧。
再说了大多数车企8年16万km容量低于70%或者80%可以免费换的。实际在一辆车全生命周期也不可能都用6C吧。能买得起支持5C,6C充电速率的车子,买不起家充桩和车位吗?超充就是高速应急一下。
无论任何科技底层都是材料,材料天然存在不一致性,锂电池的不一致性是它集成为电池包后最大的危险因素,导致的后果基本都是热失控,锂电池的使用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降低热失控概率。相比起火,其他的一些小优化不足为虑。
MW级超充更多的是给未来重型卡车电气化的解决方案。家用电车5C够了。再大的话费效比就下降了,不管是整车绝缘,耐压成本,内部电缆成本,还有配套的电网投入成本带来的电费价格高,还要承担更大的自燃风险,你愿意为了1MW多付钱吗?
1. 电缆直径理想5C超充电缆的直径为26毫米,显著小于传统超充电缆(通常为34-42毫米)。这种设计使得电缆更加轻便,便于用户操作。2. 电缆重量理想5C超充电缆的提枪重量仅为3.3千克,相比传统超充电缆(通常在4-5千克)更轻,便于用户单手操作。3. 液冷技术理想5C超充电缆采用了高效的液冷技术,通过在电缆内部设计液冷通道,有效降低了电缆在高电流传输时的温度。这种技术使得电缆能够在较小的直径下安全地传输大电流。4. 材料选择理想5C超充电缆采用了先进的材料,如热塑性聚氨酯(TPU),这种材料不仅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柔韧性,还具备良好的耐候性、阻燃性和防水性。5. 用户体验理想汽车在设计5C超充电缆时,特别注重用户体验。较细的电缆更轻便,便于用户操作,尤其是女性用户可以轻松单手操作。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用户的便利性,还减少了充电过程中的体力负担。6. 技术突破理想汽车通过技术创新,将液冷技术和轻量化设计相结合,实现了在较小电缆直径下高效散热和高电流传输的平衡。
@wydqc 我只是举个例子,电缆不会太粗。
南瑞集团牵头兆瓦级超大电流充电系统工程示范应用取得重要突破
来源:中国能源网 2024年10月11日 15:22 作者:闫文奕
近日,南瑞集团牵头研制的全国首套单接口兆瓦级超大电流充电系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煤矿区成功试运行,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套单接口充电功率超过1MW的充电系统,标志着我国在兆瓦级超大电流充电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将极大缓解重型电动交通工具面临的充电难题,对于加快我国交通电气化转型、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该系统是南瑞集团牵头实施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科技项目《面向交通电气化的兆瓦级超大电流充电接口关键技术研究及其标准化应用》的最新成果。项目由国家电网公司首席专家倪峰担任项目负责人,在南瑞集团主导研发的电动汽车ChaoJi充电技术基础上,围绕兆瓦级超大电流充电接口的市场需求、接口关键技术、通信协议标准数字化实现方法、标准化试验模拟及检测技术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并成功实现示范应用, 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一是首次将国内充电系统单接口充电功率提升到兆瓦级别。“兆瓦级快充”是重型电动交通工具充电的重要门槛。该系统单接口充电设计功率超过1MW,采用了先进的冷却技术,在实现大功率快充的同时,确保了充电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根据现场充电测试结果,在不到8分钟的时间内,充电系统向电动重型卡车提供了150kWh的电量,充电电压达到DC 1000V,充电电流达到DC 1200A,充电功率达到1.2MW。
二是解决重点/特殊应用场景下超大电流充电难题。目前我国重型电动交通工具面临充电设施不完善、缺乏兆瓦级充电接口标准以及多枪充电(需接入多把充电枪同时充电)等“充电难”问题。该系统的成功研制,为规范相关充电接口标准、实现大功率高效充电提供了解决方案,在满足电动重型卡车充电需求外,还可广泛应用于电动船舶、电动飞机等多种电动交通工具,为未来多元化交通电气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抢占国际标准主导权。倪峰团队在牵头开展项目技术攻关的同时,同步部署标准制定工作,于2023年5月成功推动该项目应用的充电接口技术规范写入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 TS 63066《兆瓦级充电用车辆插头、车辆插座、电缆组件》委员会草案。预计该项国际标准将于2025年正式发布,将有力提升我国在电动汽车充换电领域国际话语权。
如果是好工作绝对轮不到你这35,211的考过去,别人关系户看不上的岗位,绝逼也是干苦力的。异地除非翻倍,否则不去,6-7万的工作武汉随便找。炒饭一天2000哦。
过早客微信公众号:guozaoke • 过早客新浪微博:@过早客 • 广告投放合作微信:fullygroup50 鄂ICP备2021016276号-2 •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