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进去书了 |
我的是:自私的基因,开始用自己的眼理解人性。
《一个人的好天气》
这是我看的最薄的一本书(儿童画册除外),但是也是让我最心痛的一本书。
其实全文都没有讲什么故事,就是讲的日本打零工的飞特族的日常生活。有一天活一天,工作多久生活就能支持多久
那个时候上高中,从这本书让我真实感受到,生存不易,每个人都有心酸
更感叹的是,社会对底层人的挤压是无形却紧迫,一刻都不能停歇怠慢生活。。。也越来越能理解流浪的人
现在成年了,工作了,感觉更是如此。人在社会的每个成长的关键环节一波波地分层,越是平凡,越不能停止工作,因为不愿做那个不能掌控自己命运的人。生命不能止于糊口。我也不知道以后混成什么样,这样的态度,至少在迎接中年危机的时候坦然一点。还有多少工作能干到60岁呢,只当多存点钱,顺便多花点钱了。
兄弟们加油了,这本书有兴趣的大家可以网上看一下,很薄的一本书。日本的低欲望社会的一个女主人的写照。
感觉未来中国的城市生活也会如此。
@black_mamba 从精通到手残⊙∇⊙
很多小时候看的书现在想想觉得很有意义。
十二、三岁看的《简·爱》,只觉得是个好玩的故事,后来竟然死死记住了女主那句“你以为我贫穷、弱小,就没有灵魂吗?不,我和你的灵魂是一样的” 后来在恋爱中的确卑微过挣扎过,好在终于做回了自己;
十七八的时候看《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开始思考生命只有一次,仅仅只有一次的生命怎么让它不要太“草稿”;
十七八的时候还看王小波的小说和杂文,似懂非懂;看龙应台,明白“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龙的散文也看了,太温情,一般);看周国平,虽然现在他被嘲得厉害,但那时候周国平让我重新认识了女性。
十九岁看三流作家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被击中,一口气读完了,觉得人生应该去追求自己热爱的东西;看了池莉的散文,喜欢“有香花的季节,不要错过香花,有友情的降临,不要错过友情。是寂寞的时刻,便享受寂寞。明月清风的夜晚,请一定别忘记散步”,非常达观大气。
为了电影《白鹿原》看了陈忠实的原著,惊叹这才是伟大的著作,浩浩汤汤,民族史诗;又为了《白鹿原》看了《平凡的世界》,emmm,遗憾的是这部远不如《白鹿原》,非常故事会的一个小说。
以《白鹿原》为起点开始拜读很多茅奖作品,因小时候特别不喜欢现代作家的小说,不喜欢那个时代背景,所以一直不爱读。《白鹿原》和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为我打开了茅奖作品的大门,这两本也都是我很喜欢的作品。迟子建的文风很女性,很温柔坚韧。《蛙》《活着》等等也读了,还是最爱《白鹿原》。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感到很苦涩,开始读以前不爱读的其他大部头。比如《百年孤独》。名著之所以为名著,一定有他厉害的地方。《百年孤独》看的范晔译本,译文非常美,让我忽略了那些排列组合式的人名,还手绘了一张人物关系图(已丢失),第一次理解了魔幻现实主义是什么意思,感到这个阅读时间非常值;然后是《三国演义》。以前很不喜欢政治谋权类的东西,读完三国演义感到很有趣,但是不爱诸葛,因他一上场作者就要把所有其他聪敏人写成傻逼。读完倒是对三国历史很感兴趣,觉得那个时候的三国真的人才辈出,即使是尊刘贬曹的写法,曹操依旧是妥妥的C位——懂兵法,会政治,有文采,会用人!后来收了一本吕思勉的《三国史话》,这本写得看似随意,却是吕思勉通读历史、融汇贯通的成果,易中天的很多观点也是参考的吕大师的观点(很多史书对三国战争兵法上的解释都是事后诸葛,吕的观点很有趣)。
年纪渐长,新书看得不多,开始回味以前读的一些东西。开始理解苏轼“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豁达乐观。开始了解苏轼的生平,他的乐观豁达包容让处在这个年纪,经历了一些不顺的我有所感悟。诗词书画样样精通、政治上也颇有执行力,即使被贬也心怀希望,最后还与王安石和解,苏轼真完美男神本神了。其实苏轼并非像林语堂笔下那样完美到完全没有负面情绪,他也曾为乌台诗案低头求饶,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反而让苏轼的形象更丰满了。
其实以前看书多看文艺类,后来独当一面后便不再读这些偏虚幻的东西。以前不懂为什么中年人爱读历史、传记,现而今算是懂了。喜欢科学、客观的事物,胜于虚幻、飘渺的东西。但不曾后悔读过从前种种。工作后因常年备考和加班,看书实在不多,说来惭愧。但以前读的很多东西开始明白、理解了。这大概是非主流里所谓的“气质里有读过的书了”。
@wgrhtyteu 你才是真正读过书的人啊,佩服
@xt_chaoji 同《平凡的世界》
过早客微信公众号:guozaoke • 过早客新浪微博:@过早客 • 广告投放合作微信:fullygroup50 鄂ICP备2021016276号-2 •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