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房价下跌算硬着陆还是软着陆? |
官方的武汉人口密度排行榜出台,全国前三十基本上都在汉口,光谷没有一个街道超过五万人每平方公里,所以那些叫嚷光谷武昌地铁少的人可以休息了,国家发改委不会在人口密度少的地方修地铁的。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d9zb2wTiUdGg9fnjtIe--A
刺激的图片:
我不想挑起地域之战,但是这个是武汉的实际情况,光谷也是我生活工作超过20多年的地方,我比社区好多人都喜欢这个地方,也更有感情,但是我不喜欢一群开口就喷政府不公平对待xxx的事情。
政府有政府的考虑,武汉政府上面还有省政府和国务院,任何大兴土木的东西不是单单一个政府能决定的。
光谷的堵跟人多没有任何关系。是规划的失败,那么大的东湖高新区比整个汉口还要大,但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光谷的群众无论出行,购物,随便出去要干点什么都要去转盘,就连公交的起点终点大多也在转盘附近,逼得那么大片地方,那么多人日常生活都避免不了要去转盘集中。而汉口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成熟发达的多,居民没有往某一市中心聚集的理由,而是平均分散在各地。
@qinhongeve 有道理,公交车也少。光谷这边的车基本都是起点站就满了。看看汉口汉阳那边,公交车到那都有位。
不逼着你们集中你们怎么能产生一种 光谷繁华的印象,人都分散了岂不是显得冷冷清清哪有大城市 武汉中心大光谷的热闹景象哦。大城市堵是很正常的嘛,人要热闹起来 燥起来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要滚雪球先要有个球,对没有错现在的那一批就是那个球,翻滚吧。
2012年3月,武汉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新城区轨道交通(地方铁路)线网规划和“十二五”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武汉市总投资491亿元建设8条新城区轨道交通线路。
唐市长提出,新城区轨道交通(地方铁路)线网规划和“十二五”建设规划,结合“1+6”新城规划和工业倍增计划,适当延伸加密、轴向放射覆盖各新城区的城关镇、新城中心和新兴产业示范园,构建市域城际、主城轨道和新城轨道三网合一、覆盖三镇的轨道交通线网体系。
十二五”期间新城区轨道交通线涉及到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蔡甸、汉南、东湖高新、武汉经开。建设规划由8条线路构成,确保每个新城区有一条线路开工建设,线路总长约157公里,总投资约491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3.13亿元。
市长要求,新城区轨道交通建设要确保各新城的主城轨道交通通达到位,新城区总长约157公里的8条轨道交通线,再加上武汉市中心城区长约215公里的7条轨道交通线、以及长约18公里的机场线,全市建成总长约39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
1号线经过东西湖区,起点为金山大道,止点为径河;
汉南区有26号线穿过,从博览中心到纱帽;
24号线穿过蔡甸区,从黄金口到张湾街;30公里,9站
27号线经过江夏区,从野芷湖到五里界;
28号线,黄陂区从金银潭到前川;
新洲建21号线,从新荣(汉口北)到阳逻;
29号线通向东湖高新,从鲁巷到左岭。
而且当时的布局是
东湖高新区:4条轨道交通线,分别是2号线南延线、9号线、29号线及30号线。
江夏区:3条轨道交通线,分别是22号线、25号线及27号线。
东西湖区:4条轨道交通线,分别是1号线向北延伸至泾河、6号线向西延伸至吴家山、23号线及31号线。
黄陂区:6条轨道交通线,分别是轨道1号线向东延伸至汉口北、8号线向北延伸至盘龙城、21号线、28号线、30号线及31号线。(其中新洲区共21号线,东西湖区共31号线)
蔡甸区:3条轨道交通线,分别是3号线由沌阳大道站延伸至文岭、10号线由沌阳大道站延伸至常福及24号线。
汉南区:1条轨道交通线,即26号线接轨道6号线,由博览中心经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至纱帽。
新洲区:3条轨道交通线,分别是20号线、21号线、32号线。
武汉市上一期的建设规划,目标是保证每个新城区有一条轨道交通线路,11号线光谷段当时叫29号线,就是这个方针下建成通车的。
而且规划的各个新城区轨道交通中长期建设,也是平均分,除了汉南区人口太少只有一条以外,其他基本都在3到4条。并没有说针对东湖高新故意少规划呀。
以hankow的逻辑:武汉还有去北京上海广州……的航班和高铁,看来武汉规划的很失败,需要依赖北京上海广州……。
中国还有飞往国外的国际航线,看来中国很失败,需要依赖国外。
再就是摆一堆答非所问的光谷中心城未来商业面积,谁默认的坐地铁就一定是光谷人为了去汉口蹭商业配套?地铁就一个唯一作用载人去汉口逛街?你不要在这里自作多情好吧,几年都不想去一次,你屁股都是坐歪的,有什么资格在这里指点别人?
我出去看风景名胜看亲戚朋友行不?去江滩东湖省博散散心行不?我去火车站飞机场行不?市区的人想来光谷工作行不?鲁巷关山,光谷南,光谷东彼此内部通勤行不?谁说通地铁就是为了去汉口的商业,搞笑。
希望你明白一个概念“职住平衡,产城融合”,比如北京就是个典型的失败案例,所以他们在2016年两会就承认,必须要在规划和房产政策上,做“职住平衡”调整。
这里说的减少依赖性,就是从职住平衡角度考量,不是住在郊区,去城区工作和购物,来回往返;而是工作、居住、娱乐、购物都在郊区新城,减少钟摆式的潮汐交通,以治理大城市病。
武汉市专门做过一个职住平衡及规划对策研究,就是要通过优化城市职住空间结构,寻求城市空间效率与交通环境成本的平衡 ,避免重蹈北京的覆辙。
武汉的交通状况为什么每年都在进步,很重要一点就是我们职住平衡做得好。
并没有割裂开来,希望你再重温下唐市长的“独立成市”提法。
当年唐市长指出,“摊大饼”式的传统规划思维,很容易使特大中心城市陷入“大城市病”的困局。应对这一难题,就必须按照独立成市的理念,构建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
特别是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市,要形成自成体系的城市构架,合理分工各自区域内的交通、人口、功能和产业,在有效疏解中心城区压力的同时,也使城市群实现合理经济规模,能够自然循环。
大饼一摊,周边新城区的“独立功能”丧失了,不但道路与中心城区从各个方向连通,功能也依附中心城市,转身成为中心城区的附属。“这时,大家都喊走不动了,城市病爆发。”
“独立成市”的规划理念,就是要改变饼子越摊越大的发展态势,变超级大城区为“一城多市”的城市群。
“独立成市”要求要个新城区中心城必须有相应的配套,而且要有独立的产业作为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直强调的“产城一体”是“独立成市”的基础。
“卫星城”是按照“产城一体”理念规划的,“独立成市”的独到之处在于,改变了过去对交通布局的考量,现在只着重解决“点到点”的快速连接问题,避免城市沿着道路蔓延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分担中心城市的压力。”
这也是唐市长所强调的,加强生态隔离带建设,让一条条“绿丝带”成为主城与新城、新城与新城间最明显的分界线。
按此理念,武汉在交通体系规划上作出调整和完善。如果说以前的道路规划像走村串巷的话,以后更像是一站直达。
选择地铁、有轨电车、城市轻轨等方式,构建中心城市到各新城区中心城的快速通道,而且道路不会无休止延伸,只满足点到点的功能。
@kissprince 不知道的还以为每天上演人类大迁徙呢,要我说,我还要投诉下百度地图,热力图完全不准,每天光谷那边的颜色红的发黑,却都没上榜,光谷街道大被平均了?就跟统计社消一样,一些区设立的结算中心来刷榜。
楼主的这逻辑, 欸, 不说了. 还是怼hankow实在, 武汉轨道交通(地铁)最大的问题是不均衡, 多的地方例如汉口1.5公里范围内, 地铁口比小超市都多(实证), 整个光谷衔接主城区目前只有一个站(实证). 要说人口密度, 郊野线会比民族关山多?(不好意思相信不了), 所以拿这个来证明什么, 怕是分分钟自己的矛戳了自己的盾. 简单说, 一座城市的未来在哪里? 当然在年轻人, 武汉留住百万大学生, 主要靠哪一个区域, 就凭hankow君前段时间天天吹光谷, 说光谷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年轻人通勤需求最大的区域的如果不该修, 也就不知道哪里应该修, 好歹这还是个高新区. 对于三句话不离格局的人, 以前是修得少合理, 现在倒好, 根本就不该修. 如果硬要在你们的逻辑框架下谈人口密度, 敢问CJXC现在人口密度几何, 不妨碍战略院规划N条线对不对(地铁轻轨机场快线各种覆盖...), 按理说, 讲到这里hankow君应该拍案而起, 换乘多路地铁第一个找战略院撕逼了, 然而并没有, 等你在角落找到他, 他还在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胡乱掩饰窃喜之后留下的失落泪痕. 双标如此明显, 就不怕被看出来? 无所谓, 大家都懂的.
PS.光谷三十年, 等到二南开通了, 自然嚷得少, 相煎何太急
@kissprince
这张拍摄于2015年11月6日的图片没必要拿来说事,武汉市公交办专门解释过在特殊时期出现这一特殊状况的原因。
虽然市公交集团五公司在该路段设置3个公交站分流人群,但光谷转盘正在修建地铁,公交车不能及时到达车站,高峰期只能调度30台临时车辆运送乘客。
光谷转盘是光谷地区居民通往市中心的主要通道,又是周边高校学子地铁换乘公交的换乘中心,加之当时光谷广场施工打围,雄楚高架下层施工及BRT施工同时展开,交通要道道路变狭窄,致使转盘通行率下降。而光谷广场周边只有通道式公交站点,没有公交场站,不具备多辆公交车辆候发条件。
种种客观因数导致,光谷转盘交通经历阵痛。
等待光谷广场综合体改造以及光谷公交场站等工程完工后,人流疏散的出入口将达11个,这种状况将得到有效缓解。
@obeltoroad 北京也一样, 难道北京也留不住大学生
@leauneo 如无必要, 请勿@, 你说的都对我都赞成, 我们只管看未来三十年CJXC会有几条线, 如果人口密度决定论
@Hankow 别堆数据,你敢每天开车走一遍民族大道不?从光谷广场一直到三环线外的汤逊湖城铁站,你能坚持一年,我服。
@jacky098123 光谷转盘在城市规划的大学教材里是负面例子,教科书级别的失败规划案例
@confusedW 你跟这号人说有什么用
我江汉区和关山两边通勤居住,个人感觉,江汉区人虽然多,但地铁站公交四通八达,我家附近1.5公里内2号线,3号线,7号线3条线6个站(未来还规划有10号线12号线,都修了估计得再贡献3到4个站),公交就不说了,所以人不会集中到某一个区域,光谷不同,就一个站,全光谷区域的人要去别的区域都只得去光谷广场哪一个站,导致人全部集中在一起,其实2南和11中段通了这个情况会好很多,13号通了基本就解放了,说起来还是光谷的地铁太少,地铁密度起来了人再多一分流就不会那么拥挤了~~所以楼主这个对比没有意义,还有,民族大道关山大道几十年前就是根正苗红的主城区,不要拿汉南黄陂新洲什么的地铁密度来类比,不合适。
@fatfat 领导也不是不出门,他们肯定晓得真实的情况,也经常去其他先进的地区考察,差距有多大心理都清楚,但是实际做事时各种利益牵扯,落实到位的效果就是达不到要求,最要命的事明知有问题就是没办法解决。
能看到水塔街旁边其实有密度更高的江汉路商圈,合理推测,所谓水塔街密度最高这种异常结论,应该是由于脉策数据的地理定位误差导致。
3. 百度热力图显示光谷热度如何?作为国内使用度最广的地图APP,其在同一密度尺度度量下显示武汉热力图如下:
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光谷的人口密度并不亚于汉口核心,甚至可以大致得出结论,如仅从人口密度考虑,武汉的中心城区即汉口核心、武昌核心、光谷三处。
4. 还有哪些佐证?根据社友hankow在另一帖子中提供的武汉市常规公交运行分析,武汉的明显交通堵点如下:
可以得出结论,武汉最拥堵的区域分别是汉口核心、武昌核心、光谷三处,与上述人口密度趋势相符。
综上。光谷人口密度已然是武汉最高的区域之一,至于是否还有很长路要走,鉴于光谷对年轻人口的吸纳能力,其发展当然还有更上一层楼的可能性,只是这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否能跟上脚步就不得而知了。
@monkeyhey 一旦认真,你会发现hankou兄的很多数据被打脸严重......
@wendaolongbiao 你可真是有点。。。你百度到的热力图是用来做交互设计和AB测试的,百度热力图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自己先弄清楚再说吧,不要自己不懂还用错误的知识去教育别人
住光谷的喊堵呼吁多修地铁,不住光谷的拿着各种数据图跑来指点江山,有这功夫步入来光谷体验几天工作日出行。其次那种拿着商场招受恶劣服务的趁机黑光谷的滚出去。要说素质低,第一印象差我上大学第一天对武汉的印象就被武汉本地的出租车和公交车败坏了,真是心里没点数
@wendaolongbiao 你的"想一想也知道的常识"看似很有道理,实则不然 。基于网络设备的热力图,的确是"和人口的关系并不一定成正比",但一定是和“出行需求”成正比的。
老人小孩,不只是地铁上,还有公交上的,出租车上的,电动车上的,共享单车上的,私家车上的,你自己应该清楚,有没有占到出行需求的十分之一?尤其是地铁上年轻人比例更高。。地铁上有几个不玩手机?因此,对于交通(尤其是地铁建设)来说,热力图不是百分百准确,但绝对比所谓的“人口密度”(不包含流动人口,而把出行需求不强的户籍人士列入)来得科学。
@better_99 去看看原文,这个是日间人口密度 ,不是常住人口密度。这个是官方手段统计出来的,比热力图要准确,网络热力图指的是通过共享工具和网络工具的一个加权结果。例如一个人,拿着手机骑着共享单车又上网找店铺,通过支付宝等工具支付店铺费用,如果这个地方都是这样的人,只能说这个地方的网络使用强度很高,也就是热力很强,一个人或许会占三个人的热力,但是一些没有手机和不常使用手机的网络工具的人来说就是会被漏统计。而且网络热力强的多半年轻人,对老人小孩来说,基本上都不会用这些工具,但是他们也是人。
@leauneo 不要动不动”去看看原文“,你应该认真看看monkeyhey 兄和我的帖子,对你的观点疑问有3:
1.“官方手段统计”,官方什么手段统计?无非也就是户口本、居住证、社保缴纳所在地之类的固定地点。我住在光谷,上午去江汉逛个街,下午去武汉站接个人,晚上再回光谷,官方如何统计??官方会为这事来监控每个人的即时行踪,然后统计??但网络热力图就可以做到即时统计,并且出现在哪就统计在哪。
2.monkeyhey 兄贴出来的热力图,已经说了是“百度“的热力图,你可以质疑百度取样的标准性,但可以排除你说的那种不同平台造成的重复统计。
3.我没有说老人小孩没出行需求,而是说"占比不到10分之一"的次要因素,”而且网络热力强的多半年轻人“,难道年轻人不是出行绝对主力军??
再强调一遍我的观点:制定个什么政策,可能是”人口密度“作参照更靠谱,但出行这块,尤其是地铁出行这块,绝对是热力图靠谱!发改委修地铁,就应该往热力图高的地方修!!
但可惜,只停留在”应该“。。。
为什么光谷争取个地铁就非要和全市最核心地区的人流去PK?
上榜的这几个街道,本来也就是武汉最先就通了地铁的地方,本来也就是地铁站规划最多的地方,本来也就是地铁线路最密集的地方,光谷又没说一定要比它们先通,也没说一定要比它们修的更密集,我都不能理解拿这个出来是要反驳什么。
因为你人多,所以不管你已经修的多么早了,修的多么密集了,还要继续给你修,不给别人修么?
另外,同样没上榜,地铁又比光谷多的地方比比皆是,又故意避而不谈。光谷每次其实都是沌口后湖四新黄陂东西湖和非市中心比地铁,反驳的人总是用最市中心人口最密集的地方的热力图反驳光谷地铁其实不少,这是个什么道理?
城市热力图与网红IP定量测定
手机凤凰网
2018-11-27 22:30
城市热力图就是指由地图公司推出的人群在城市不同区域聚集或扩散而形成的亮度不一的地理区域图示。人群越密集的区域颜色越高亮,人群越稀疏的区域,颜色越浅,甚至几近于无。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微信城市热点都推出了类似的功能,从本质来说,都能够反映相应区域的城市热力,在实践中,由于各家公司对于数据开放的程度不同,显示出来的精密度等各有不同。
下图即为一张百度地图城市热力图,可以看到颜色越深、甚至呈现出红色的区域是人群最为密集的区域,而颜色越浅,甚至出现透明的区域(左下角公园区域)为人群稀少的区域。
一般而言现在使用的较多的是微信的城市热力图,打开“微信→我的→钱包→城市服务→城市热力图”就可以对城市热力图进行分析。与百度地图热力图相比,微信使用人群更加广泛,因此微信的城市热力图在反映真实数据方面效果会更好一些。例如下图为2018年11月23日11:12分,华强北地区的城市热力图,可以明显看到此时华强北片区的人群聚集情况,其中大都会广场、赛格大厦形成了两个明显的人群聚集高亮区域,而且整个人群呈现出华强北步行街两侧集聚的态势,形成了都会电子城与赛格电子城为核心的两处聚集地。
???????
如果说百度热力图大家还有疑问,那么微信的热力图准确率就更高了,现在不管老少使用微信频率都是很高的,可是微信热力图更能反映出光谷地区人口的密度,此刻大家可以打开微信热力图看看,对比一下楼主贴出来的那几个汉口街道,基本拥挤程度都在一般和稀疏的水平。在大数据面前,一些传统的统计方式的过时和错误顿时显现出来,这个与我们的真实感受更一致。大数据对那些传统的脑袋要有一次彻底的洗礼!对那些还在使用传统数据做决策的人,要来一次大变革!
东湖高新区简介
【浏览次数:26284次】 【字体:大 中 小】
东湖高新区于1988年创建成立,又称“中国光谷”,陆续被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湖北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核心区,并获批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央企集中建设人才基地、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国家存储器基地,是全国10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之一。
东湖高新区规划总面积518平方公里,下辖8个街道,常住人口166万。区内集聚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65名两院院士、3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建设了光谷生物城、武汉未来科技城、东湖综合保税区、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光谷现代服务业园、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光谷中华科技产业园、光谷中心城等8个产业集聚园区。
这是东湖高新区的官方简介,人口166万。
而楼主列出来的那几个街加起来人口有多少呢?10万人?20万人?就算这十几二十万人挤在一个几平方公里的狭小范围内,他们的总出行需求就比166万人多很多吗?况且已经为这十几万人修了那么多地铁,难道还不够吗?难道就不该为另外一边的166万人考虑一下吗?原因难道就是因为这166万人没有全部挤在关山一个街道吗?
况且在后湖,东西湖,黄陂等地区人口密度更低,他们为什么一条接一条地铁?你们这几个以汉口为中心的,解释一下。一碗水端平就这么难?
过早客微信公众号:guozaoke • 过早客新浪微博:@过早客 • 广告投放合作微信:fullygroup50 鄂ICP备2021016276号-2 •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