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房价下跌算硬着陆还是软着陆? |
(二)有序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
1.加强重点项目库建设。围绕“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规划布局,梳理创新平台、成果转化、企业技术创新等重点项目70项,已上报省科技厅,拟于近期集中签约落地。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支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黄冈市共建新能源工业技术研究院,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外地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转化。抢抓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机遇,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相关部门,争取更多优质项目、重大政策落地“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
2.加快推进光谷科学岛建设。编制《光谷科学岛发展战略规划(送审稿)》,完善《光谷科学岛城市设计方案》《光谷科学岛控制性详细规划》《光谷科学岛开发实施方案》。加快推进科学岛起步区建设,起步区2.6平方公里基本完成土地平整和国有化,首批入驻项目光电工研院、智能装备院、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均已建成投用,科创园、科学社区、智慧道路示范区项目正在推进,6条市政道路建成4条、在建2条。加快推进光谷长江大桥项目前期工作。积极筹备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项目开工建设,完成近6000平方米场地场平及道路硬化工作。
3.有序推进三条创新产业带建设。关山大道创新产业带区域内斗鱼小镇、信创基地项目加紧前期规划,桥梁公司企业总部项目加快推进土地收储,“5G+全光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光谷五路创新产业带区域内小米武汉总部、中国建筑科技产业园、光谷科技大厦建成投用,省科技馆、铁四院第二总部争取年内投用,软件新城五期开工,华润花山河、保税生物医药科创园、华中国际汽车产业园、马应龙光谷大健康产业基地项目加快推进。左岭大道创新产业带区域内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被列入省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长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落户运营,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启动建设,筑芯科技产业园完成项目前期设计,达梦中国数据库产业基地、腾龙数据中心、安扬激光、帝尔激光、鼎龙等项目加快推进。
4.强力推进东湖实验室建设。编制《东湖实验室引领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5年)》,对接我市产业基础和高新技术发展需求,打造万亿产业集群。目前正加速推进实验室建设经费保障、征地拆迁、规划调整等工作,一期首开区28.48万平方米土地已平整完毕,9.7万平方米建筑结构封顶。
5.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创新平台预研建设,争取我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目前,脉冲强磁场优化提升、农业微生物、作物表型组学、磁阱型聚变中子源、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国家发改委“十四五”规划项目初审。强力推进武汉光源、生物医学成像等重大设施落地,正在抓紧开展项目论证。
(三)推动高新产业高质量发展
1.实施院士专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编制《院士专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华星光电第6代AMOLED显示面板研发与产业化、武汉雄韬氢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产业化基地等一批重大创新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2.争创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等单位共同攻关,在国内首次实现1.06Pbit/s超大容量波分复用及空分复用的光传输系统实验,研制成功我国首款基于全国产芯片的50G PAM4光收发模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成功揭榜“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
3.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水平。出台《武汉市工业智能化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54家工业企业享受了智能化改造补助。出台《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大力促进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兴业态发展。举办“2020中国数字经济高峰论坛”,武汉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约40%,直指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
4.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编制《武汉市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获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复。2020年10月11日,我市举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启动暨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发展白皮书发布会,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正式启动建设。
(四)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1.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工程。完成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技术研究,9纳米光刻试验样机、中国首条5G智能制造生产线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汉问世。武汉病毒研究所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联合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正在海外开展三期临床研究,进度居世界前列。
2.提升高校院所源头创新能力。精密重力测量高精度惯性传感器完成在轨测试;武汉光源在新结构磁铁样机、高频系统样机设计研制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超灵敏磁共振成像装置疫情期间在同济医院和金银潭医院有效应用;磁阱型聚变中子源完成高场强脉冲磁体等关键部件设计研发;作物表型组学完成多光谱型采集设备及植物栽培监控与自动化物联系统研制;农业微生物完成原位/单细胞测序仪等核心样机设计和研制。华中科技大学智能设计与控制技术创新中心、数字建造与安全技术创新中心进入国家科技部立项审批程序。华中科技大学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实验室和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新材料与制造技术实验室通过国家科技部专家评审。组织同济医院等单位向省科技厅报送麻醉医学等临床医学中心初步建设方案。
3.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创建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力争2022年底全市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0%,其中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积极争取国家、省预算内资金支持我市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获得国家、省创新能力专项资金3000万元。8家企业技术中心被国家发改委评为优秀等级,我市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优秀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
4.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工程,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1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8家。兑现高新技术企业补贴2.6亿元,支持企业1798家。组织3579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842家,总量达到6259家。
5.加快建设工业技术研究院。支持各区通过多种形式与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合作,打造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新筹建武汉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技术研究院、武汉数字建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加速建设中科医疗、高德微机电、中科先进技术、哈工大机器人等4家工业技术研究院。工研院已成为推动我市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的重要力量,相关经验得到中央改革办的充分肯定。
6.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举办中科院大健康专场、中国高校(华中)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专场等8场大型成果转化对接签约活动,签约项目175项,签约金额60.31亿元。举办中型成果转化对接活动54场,签约项目165项,签约金额2.65亿元。举办小型成果转化对接活动58场,签约项目474项,签约金额16.32亿元。推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无纸化”,全市登记技术合同16134份,技术合同成交额694.72亿元。
7.促进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开放共享。建立统一开放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网络管理平台,健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高等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用户开放共享,目前已有216个单位的9058台(套)大型科研仪器纳入共享平台向社会开放。
通过2号议案办理,“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基本编制完成,光谷科学岛和三条创新产业带建设加快,东湖实验室、精密重力测量装置、武汉光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128层QLC闪存芯片、超大容量波分复用及空分复用光传输系统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问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化”梯度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将成为我省全域创新的重要战略驱动极。
@SSDLH2009 庙岭,现在放假不便宜啊 都上万了
过早客微信公众号:guozaoke • 过早客新浪微博:@过早客 • 广告投放合作微信:fullygroup50 鄂ICP备2021016276号-2 •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