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书推荐看看,缓解孤独焦虑的 |
文/杨时旸
世界是文科生的,也是理科生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理科生的。
自从罗永浩大肆宣扬自己开始参与做手机,这句话一直在他的头顶盘旋。所以,他逼格暴跌的结局基本上早已注定。只不过他自己不知道而已。大多数冷静的旁观者都看得清清楚楚——他的粉丝除外。
罗永浩后来的气焰,是狂热无脑的粉丝和狂妄自大的自己共谋的结果。当他还是一个主业段子手兼职英语老师的时候,粉丝和他是互相成就的,至少他培养出了一些怀揣出国梦的学生,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年轻人也烘托出了一个脱口秀偶像。
是的,罗永浩真正的标准身份就是一个优秀的脱口秀演员。他有着家常的外表、混不吝的表情、机智的语言,在伶俐和呆萌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结合点。他因由那些课堂上的语录开始成名,日后因为一颗蠢蠢欲动的心以及其他现实原因,脱离了民办学校培训教师的岗位,正式向不知处进军。或许,那个当口,他有过悲壮而宏大的梦想。那个时刻的罗永浩是他迄今为止最成功的时候——以一种最势力的标准去算计的话——大批粘度极高的狂热粉丝,把他说出的任何话无条件、不筛选地大肆传播,供奉他成为了一个跨界的、依靠卖弄小机智指点江山就可以捕获名声的精神领袖。
如果说他无意把自己锻造成精神领袖,或许算半句实话,但如果说他不享受这个身份,无论如何都是不可接受的,在一段时间内,罗永浩成为了一个“艺能名气界”的另类偶像。他唯一的艺能,其实就是演讲。最初,他做得很好。他有意无意地顺从了外界粘贴给他的头衔,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没有放弃世俗肉身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对社会冷眼旁观利齿批判的知识分子,一个没被中国应试教育荼毒的意外幸存者,一个愿意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以励志他人的传道授业的胖子。或者,直白而残酷点讲,他就是一个“网红”。甚至,后来莫名其妙公开砸冰箱的举动差一点就把他变成了一个走上邪路的网红。
如果他一直清醒,他能做的事可以有很多,比如成立并主持一档自己的脱口秀节目,或者干脆做职业嘉宾,再比如参加真人之类。但这些在老罗看来,或许都属于弯腰的行为,他还有知识分子心态中古怪的固执——他个人的性格和粉丝的热捧共同强化了这种不合时宜的执拗。
无论是他的退学经历还是后来捕获成功的意外途径,以及对于社会乐于发出声音的习惯,罗永浩都更像一个年长并体胖版的韩寒,而且,最初,他也同样是通过言辞和书写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知名度的。
无论是出于当时头脑的清醒还是现实中没有其他选择的策略性考量,老罗最初的路子是成功的。但很快,他就厌倦了。这一点可以理解。以演讲和出版作为中介,担任精神导师很容易陷入死循环,道理与段子的搭配是有数量值极限的,该说的都已经说尽,他毕竟不是郭德纲,说学逗唱毕竟不能让励志演讲延伸为一门可供长期谋生的演艺形式。更何况,这些工作所带来的回报未必让老罗满意,而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长,只靠演讲为生显得无比轻浮。
他的想法完全可以理解,但问题是,他命中注定就是吃开口饭的,无论做老师还是演讲者,他机智的应变和完美的口才都是那个行业最急需的。但他却开始想抛弃自己真正拥有的技能和才华,开始另外的实验。
在此之前,他创办的牛博,那其实仍然是他开口饭的一次工具性、平台化的延伸,如果不是因为触动了某些禁忌,那种依靠自身社会话题的影响力,做言论平台的方式或许是他迈上一个新台阶的最好跳板。但他失败了。这一次失败其实已经明显的暴露了老罗的问题,他可以做一个优秀的内容提供商,利用好自己的言语与智识,而不是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合适的、企业运营者的位置上。前者所需要的是个人化的表达,它可以尖锐、可以嘲讽、可以不太顾及,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后者需要的却是妥协、圆润和世故的社会经验,这些都是罗永浩所欠缺甚至不屑的。如果老罗自己看到这一步,他或许能明白自己真正适合的位置,并在安之若素的前提下寻求更好的空间。但问题是,他一次次励志的演讲不但激励了学生,也更加膨化了自己。
智能手机的崛起让很多人都看到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因为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密相关而让人们误会于每个人都对于手机有一定的发言权,但问题是,你每天使用它不代表你可以制作它。就像你每天都佩戴手表,使用相机,乘坐汽车,为什么没想过自己开个工厂做汽车呢?
和那些东西不同,手机精巧,神奇,具有当代感,链接着互联网,成为很多人发表言词,组织社交的工具,这些特性以至于让罗永浩这一类人认为它像牛博一样,可以将其归纳进某种呈现理想和言论的平台工具的范畴。可手机本身和文化无关啊,它是一个冷静、中性又标准的科技产品,基于硬件技术和软件的代码,而不是只会意气风发演讲的文科知识分子所能迅速掌握的。
或许,乔布斯知识分子的气息和理想主义的倾向,对于某一类人有太强的感召性,更何况,这个新兴的领域有那么强烈的利润动机进行催化。一个可以表达理想又实现丰厚利润的行业,谁又禁得住诱惑呢?
一个高二退学,靠自学成才的英语老师,开始鼓捣手机,还有比这更荒诞的吗?搞笑程度基本上与民科科学家者在家里阳台上自己研究原子弹差不多。很多人都看到过那张著名的照片:罗永浩系着围裙,在一张工作台上低头钻研,表情肃穆,旁边的墙壁上挂满了榔头、改锥一类的工具,像极了日本百年修表店铺或者美国人自家的车库。
那张照片的用意很明显——用来强调和证明老罗从一开始就在意的“匠人精神”。但那张照片太糟糕了,几乎完美地泄露了罗永浩作为一个文科生在以理科为基础的互联网技术大潮中注定失败的结局。那张被到处作为杂志封面,或许他本人还引以为傲的照片成为了他注定失败的证据。
工匠精神值得尊敬,但尊敬的是认真、不苟的态度,那属于精神层面的感召力,而在这个年代做手机,它更需要的是基于演算、代码、硬件技术攻关等一系列理工科工作的内容,那是纯粹、中立、客观的技术,它有标准而冰冷的理性,有残酷的技术高低之分,被市场接纳与否与你是否具备某些精神性的感召和理想主义无关。
布斯的理想主义全部都通过一块玻璃上的一个个按键无声地传递给每一个使用者了,如果没有那份技术作为支撑,乔布斯穿一辈子黑体恤和牛仔裤演讲一万次也没人会买账,这就是现实。换句话说,老罗那一套依靠文科小机智和演讲的鼓动性而成功的模块,在手机这种现实的工具和残酷的产品市场面前彻底失效了。
稍微清醒一些的人都会明白,老罗不是不可以参与手机公司,只是他不应该喧宾夺主。他最好的状态无非就是把自己作为一个代言人或者企业文化的宣讲者,把技术、创造交给理科生,他自己负责把产品的特性用段子和演讲翻译成传播更广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把销售也交给专业人士,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售卖,而不是现在这样,一度声称“讨厌一身都是性价比的产品”,这哪里是一个商人该讲的话呢?更何况现在又要尴尬降价主动寻求性价比。
真正的工匠精神,其实并不只是认真用工具拧好每一个螺丝,而是看看自己是否合适于这项工作。要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说到底,老罗能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演讲能力和粉丝粘性,帮助一款产品做好外部营销和推广,其他的,他无能为力。
其实,或许罗永浩到现在也没明白,他如果能做到那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以前,你做一场励志演讲,你大脑中的想法就是你要贩卖的产品,你之前的一切经验是对于这个产品有效性的加持,但贩卖一款手机,用户要以另外的标准去衡量,功能、逼格、售后、性价比,等等,这一套系统的是崭新的,即使作为老罗的粉丝,他之前的名声也不能为一款新出品的手机进行背书。这就相当于一个歌星的演唱会你会去听,他开了家饭馆,我们还是得看他是否好吃,如果不行,还是没人会去。有些跨界,你以前积攒的经验值是不能在新领域直接折现的。
在冰冷的技术和残酷的商战面前,一切昂扬的情怀都是笑话。在这个专业细分的时代里,一定要只做那些自己真正懂得的事情,不然就是悲剧,比如罗永浩做手机,再比如,崔永元搞反转基因。
互联网是一件祛魅的利器,在互联网时代以前,我们的生活具备一种模糊表述的可能性。文科生凭借表达能力、舞台感和对于情怀的表演性占尽先机,但是互联网无意中修正了这一切,那些看似猥琐的码农,正在用一串串枯燥的数据证明了到底谁在创造这个世界。文科生被人崇拜的时代结束了,理科生成为了英雄,只不过,他们仍然缺乏与公众对话的能力,留给文科生的只能是那些更具表演性,需要抒发情怀的工作。罗永浩具备那些能力,他原本可以与他人互补,让公司更好,但他却放弃了这个方向。
多年以后,罗永浩的生活估计会是这样的:公司的事物结束之后,自己再出一本书,诸如《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虽败犹荣》之类,再次启动各个中小城市体育馆中的励志演讲。
对于罗永浩来说,好好做演讲,维护自己的网红形象,或许才是他真正的工匠精神。
锤子手机已经开始新一轮炒作。360也随即发布了奇酷手机,尊享版3599元,青春版1199元起
http://www.huxiu.com/article/124293/1.html
过早客微信公众号:guozaoke • 过早客新浪微博:@过早客 • 广告投放合作微信:fullygroup50 鄂ICP备2021016276号-2 •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