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进去书了 |
我觉得很多名著,小说,不是必须要读的,看孩子兴趣。
很反感那些“小学生必读的一百本经典名著”这样的书单,且不谈很多书是不是好读懂,每个小孩的性别、兴趣、年龄不一样,读书不能一概而论。
反正我小时候大人都让读的那些名著,一本都没读进去。倒是自己看了一些杂书。
我家儿子暑假拿回来老师给的书单,我跟他说,你喜欢看就看,看不进就算了,爸爸帮你写读后感。
我个人比较推崇通识阅读,看点历史、传记、百科。读书应该是一种习惯,而不是刻板的规定。
每个小孩的性别、兴趣、年龄不一样,但人类的文化基因和民族的文化密码,大多蕴藏在那些经典著作之中,也许这本不合适,但那本就合适了。总有一些是合适小孩子读的。像《唐诗三百首》,无论如何背诵下三五十首,对孩子一生的情趣,审美,表达,写作,鉴赏等能力,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滋养的源泉。
一本名著都没读进去的小孩,他的人生几乎可以预料是匮乏的。
读经典长大的小孩,和不读经典长大的小孩,整个人生的质量,心智,与智慧,差异都是极大的。
你说的通识阅读,在我看来除了极少数本身就很经典的以外,基本上都是垃圾,都是喂剩饭的恶心之作,没读来没有任何益处,不信你举个例子我帮你分析一下。
每次放假,我爸总叫我读书,也不给我买课外书,就让我看课本,那才是有用的书,说实话我感兴趣的课本就是历史、音乐、手工、美术,反正不是语数外理化生,但是父母是不会觉得那是有用的,所以在保证分数每次都能交差让自己好过后,就选择不会再看课本,而是看电视了,寻求精神食粮~
楼主可以根据孩子兴趣给他买书看,我觉得我就是没人引导,所以才没有看很多名著,长大了又静不下心,但是看那些名著拍成的影视作品还是会觉得很不错,不过始终是经过删减加工的,不如自己去看原著的好,观后感可以随便让孩子写,他喜欢看的东西看完后一定会有感想的,等他长大了自己再看自己写的东西也会觉得很有意义的
富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自己思想境界也会不同,说话表达也会不一样
@luicfron 鼠目寸光了。
我觉得小学生还是要找他感兴趣的东西读,以培养阅读兴趣为主,读书这个东西,不能太功利,等他长大些就自然功利了,像我小学时候正在苦练铁砂掌,凌波微步,降龙十八掌这种,我觉得能培养兴趣,扩展想象力的书,对他们来说,都是好书。
也不是说固定地有哪些一定要读,而是名著的存在自然是经过时间选择的经典,书里会读到很多道理,成为你内在性格的一部分。
在我13岁左右,我读了简爱,当时不懂里面的所谓平等和独立,但是我一直记得里面那句话:你以为我弱小、贫穷,我就没有灵魂吗?不,我的灵魂和你的灵魂是一样的。包括结局为什么说让男主变残疾是一种平等。后来我喜欢上一个人我知道了,爱会让人变得自卑,但你得面对自己的不足和你以为的对方的完美。你得大声告诉自己我们的灵魂是一样的。现在我觉得这个故事这个年纪读非常好,那是刻入我内心深处的东西。
在我19岁的时候,我读到了三流小说家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我被男主角抛开世俗人羡慕的工作只专心追求梦想的热情所打动。我觉得人生拥有一个值得自己付出一切去追求的目标很好。
说来惭愧,我14岁读了红楼,所懂不多。直到我到这个年纪,回望这本书的主题反封建的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反封建不是说追求自由恋爱这么简单。这本书的反封建,其实是反一切他们认为理所当然应该做的事、应该遵循的规则。就比如,你不一定要考科举,不一定必须拿扇子扇风,只要你开心,你撕扇子玩儿也没什么大不了。放在当下来说,传统的不一定是错的,非传统的不一定是对的。我们不是要上演非黑即白的价值观,课本上这部小说的目的也不是说薛宝钗就是反面人物,我们都要去做宝黛。只是从来我们生活中就有这种分类:爱遵循惯例的人和不爱遵循惯例的人。
我到24岁突然对三国这个ip产生极大兴趣,惭愧,是因为三国杀而看的。站在我那时的心智来看,曹操真是文武全才。在孔明登场前,曹操的部分多为罗贯中对其政治远见和兵法的赏识。即使在后期,老罗爱上孔明之后各种黑化曹操,但再怎么黑也是瑕不掩瑜。记得一个细节,曹操某次获胜得城,前城主弃城逃跑之前众人劝其烧光粮食,不忍而掩之。曹操得城自然也得到了这批粮食,看到前城主只掩不烧,罗贯中此刻描写曹操的心理活动是:心甚怜之。好一个心甚怜之!凡成大事者必有对天下苍生的怜悯。我觉得这个年纪读三国也是很有趣的。但是孔明登场后所有人都变成了傻.逼就很无聊了。
也说个反面的,我站在22看平凡的世界。抱歉,前有人生热情被梦想点燃的月亮与六便士,以及同样写北方农民的白鹿原(比平凡的世界格局更大),这本实在味同嚼蜡而且文笔粗糙艺术性不高。也许我年轻一点会觉得好?
我还记得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里写的那句话,“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从网上抄过来的。这段话形容我的25岁再合适补不过了,那时我专业知识夯实,对自己非常自信,觉得有什么困难都一定可以克服。我相信人人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
有个鸡汤说得好,你读过的东西会内化成为你的一部分。某个时刻你突然想起你读过的东西,终于明白了它在说什么,读书的乐趣之一。
另外读书我觉得有让我去思考某些额外的、非刚需的问题。读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我会想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当然那时候我是想不明白的,可是有一些阅历之后你总会再去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你不去想,那人生可能永远没有什么意义。尽可能早地弄清楚这个问题,人生才不会浑浑噩噩或者悔不当初。
读书肯定是必须的,至于是不是名著,我觉得名著这个标准就好像用985/211筛选简历一样,只是一个简单方便的筛选法则,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至于是不是必须那必读的100本,我觉得lz你都读这么多书了,哪些该读哪些可以不读,难道不是一看便知?
@hbthbtnm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
看来感慨还是很多的,
之前读了这么一句话,分享在这里:书是别人大半生的人生经验思考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这个世界上最物美价廉的珍宝!当然前提是适合你的好书
哇,读名著!
首先了,自己读不读了?
其次,红楼梦里,都是拿燕窝漱口的,怎么读?
过去的东西,就是过去了,真没必要在求学阶段纠结读不读。
特别是英国狄更斯,法国巴尔扎克的小说,完全是颠倒黑白,英国人民,法国人民那个时候很富裕,要不那尼玛有钱买小说看。
等到好好读教材,学而优则仕的时候,那就要读名著了,混时间比什么都重要。
过早客微信公众号:guozaoke • 过早客新浪微博:@过早客 • 广告投放合作微信:fullygroup50 鄂ICP备2021016276号-2 •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