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谁给推荐几本好书 |
本文来源光谷客guangguer,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两天,我们推送了五位正离开报社的年轻人的内心独白(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引起了很多媒体人的共鸣。
一位曾在都市报工作过的媒体人,给我们发来邮件,讲述了他对这场媒体剧变的思考。他说,纸媒衰落的根源是因为,新闻没了。
大公司经济不好就裁员,没良知。”
这是2008年12月2日,楚天都市报报道香港TVB电视台裁员新闻时,写下的一句话。
当时TVB裁员10%。
7年后,楚天都市报裁员。
无论是110人,还是70人,比例都远超10%。
如果按照楚天都市报当年的道德标准,该如何评判它今天的良知?
但我不想谈道德。因为它原本就无关良知。
楚天都市报,湖北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裁员不论是断臂求生还是垂死挣扎,都意味着一个曾属于都市报的新闻时代已经落幕,一个读报城市已经消亡。
很多年轻人,恐怕很难想象10年前江城的清晨,是怎样一种场景。
那时候,手机还只是通讯工具,菊花还是一种很美丽的植物。
那时候,私家车尚未兴起,武汉也没有地铁。每天在三镇任何一个公交站台,都有几十上百号人在排队、等车,几乎人手一份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或楚天金报,伴随他们一路摇晃,穿越长江、走过江汉关。
报纸上的家长里短、奇闻趣事,让他们漫长的上班路途不再难熬。
那时候,即便文化程度不高的扁担、麻木司机,没活儿时聚在一起,也人手一份楚天都市报,阅读着属于他们的新闻。
那是都市报最辉煌的年代。
在那个意识形态高高在上,党报一统天下的媒体格局下,靠“接地气、说人话”,都市报异军突起,迅速占领舆论话语权,建构起自己的城市影响力。
那时候,政府高高在上,与民众处于沟通割裂状态,而都市报搭建的渠道,让民众突然发现,他们的各种诉求可以上达“天庭”。菜场太脏了、小偷太多了、路太破了,都市报一个豆腐块,问题就能解决;老百姓也第一次在媒体上,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故事。
那时候,在老百姓眼里,报纸就是“青天”,记者就是正义良知的化身。报社的热线电话每天不断,爆料、新闻、影响力、发行量、广告收入,一切都是良性循环。
依靠民生新闻和舆论监督为主打内容的都市报模式,在全国遍地开花,开创纸媒的黄金时代,也建构了一个都市报时代的新闻价值观,塑造了整整一代中国新闻媒体人和读者。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都市报扮演着社会的“第三权力”和中国特色的“双重角色”。它既是政府舆论的喉舌也是公权力的监督者;记者,既是体制内党的宣传工具,也是社会弱势群体代言人;所谓新闻,除了对政府、企业的正面宣传,更有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与鞭笞,后者更构成了都市报扩大舆论影响力的核心内容。
那时候,社会舆情掌控在都市报手里,民众的情绪每天跟随着报纸新闻此起彼伏;
那时候,只要你有一腔热血,一颗打抱不平的心,你就有写不完的新闻,伸张不完的正义。当然,收入也不低。
虽然那时候,出现报纸上的“新闻”总是难免黑白分明,二元对立;高高在上,道德审判;甚至故弄噱头,夺人眼球;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那个信息闭塞、政府僵化的时代,都市报和都市报记者用笔和新闻推动参与了中国城市化的社会转型,更多强权不公被曝光,更多社会问题被揭示,更多社会规则被建立。
然而,当都市报记者和老总们,还沉浸于这种“第三权力”虚幻的满足感中时,时代的转变却已悄然来临。
如果把那时候的中国比喻成一间没有灯的黑屋子,都市报就是手电筒。
凡手电筒照到的地方,都是新闻。
可突然有一天,屋子里的灯亮了。
照亮这一切的,是互联网。
在互联网灯光的照耀下,手电筒的价值越来越小。
互联网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渠道。公众不再需要通过报纸来获取资讯信息,也不仅仅只靠记者来伸张正义。
互联网也放大了新闻的舆情效应,刺激着政府部门,不得不加快转变,更积极的应对。
虽然现实仍不尽如人意,但不可否认,政府效率与公正性在逐渐优化,城市管理也在逐渐规范,那种必须记者介入才能办的事,越来越少,只要你符合办事规章程序。
当“人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当民众的公民意识逐渐觉醒,一路扮演推动角色的纸媒,却尴尬的失去了价值。
如今,老百姓受点欺负或刁难,网上发帖或者直接打“治庸问责热线”,可能比跟报纸爆料来得更快;微博上,一个“带V”账号发点牢骚,很快有政府部门出面回应、沟通;甚至前两天,有朋友推荐了一款叫“今日爆料”的APP,日后路遇不平,拔手机相见,不是一句玩笑。
这些“小事”,哪还轮得到报纸来曝光?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公开和信息交互,让一个转型社会复杂多元的“灰色性”暴露出来。
面对铺天盖地的互联网信息,民众逐渐发现,原来新闻背后的现实,并不是黑白分明,二元对立,也未必都与人心善恶、良知正义有关;虽然媒体义愤填膺的道德批判听上去义正词严,却未必真正揭示了事实真相。
就好像本文开头,报媒大义凛然的指责大公司裁员是没有良知;可一转眼,当裁员的命运落到自己头上,才尴尬的发现,原来裁员只是一个普通的社会经济现象,与道德良知无关。
新闻已经变了。
在网络构建的公开舆论场上,一方面,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的公众,不再接受传统的“舆论引导”;另一方面,受网络舆情刺激,政宣部门对报媒的意识形态控制也愈加强化,新闻尺度越收越紧,导致都市报也日益“党宣化”。
在互联网灯光的映射下,笼罩在记者头上的道德光环逐渐褪色,黯淡,甚至随着报社经营形势和舆论环境的恶化,记者自己也逐渐沦为了社会弱势群体;而失去新闻“神圣性”的加持,被去了魅的报媒也失去了对公众最重要的内容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来源。
时代变了,可报媒已经固化在过去的新闻模式里,无法自拔。
翻开今天的楚天都市报,内容依然是十年前似曾相识的“新闻”。陈旧的版式,僵化的语言,鸡零狗碎的资讯信息,让人提不起阅读的欲望......
所谓都市报的转型,仍然是沿着原来的新闻逻辑兜兜转转,继续强调资讯,突出民生服务,突出对无良商家的曝光。于是,只能继续在报纸上,与互联网比拼速度,跟朋友圈比趣事,跟微博比拼曝光。
就像曾经的柯达胶卷,在数码相机已经横行天下的世界,还幻想着凭胶卷赢回昔日的荣光与尊严,这注定只能是刻舟求剑的一厢情愿。
很多人把纸媒的溃败,归罪于互联网的兴起。但其实,楚天都市报,乃至整个纸媒的溃败,不仅仅败给了互联网,也败给了这个时代,败给了时代转变带来的新闻变革。
当互联网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渠道,也改变了公众对新闻的定义。当传统纸媒没有了吸引用户的新闻内容,又拿什么维系生存?
对于思维已经固化的传统媒体人而言,新闻是什么?恰恰是最大的问题。
新闻不是学院教科书里照搬上个世纪西方新闻学那些学术化理想化的空洞定义,不是传统媒体高高在上精英化的自我定义;新闻是一个时代,公众对社会信息的需求。
这个需求曾经支撑了都市报的崛起和传统纸媒的辉煌;
这个需求也决定了都市报的衰落和传统纸媒的溃败。
那么,互联网时代,公众的信息需求是什么?
这才是这个时代,媒体和媒体人要回答的社会命题。
(本文观点不代表光谷客)
-预 告-
媒体变革对于我们身处的当下社会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延续这个话题,我们接下来会推出一位武汉传媒学者的观察与思考。
不久前,在光谷一个小型沙龙上,这位传媒学者阐述了自己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传媒人转型的思考,他振聋发聩的犀利洞察,或许能为今天陷入悲观与迷茫的传统媒体人提供醍醐灌顶的启发,指明未来的方向。
谢谢你关注我们,欢迎继续关注光谷客。
本文版权属于光谷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zhouzhe8013 不仅仅是内容跟不上这个时代,而是思维都整个落后了。
过早客微信公众号:guozaoke • 过早客新浪微博:@过早客 • 广告投放合作微信:fullygroup50 鄂ICP备2021016276号-2 •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