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书推荐看看,缓解孤独焦虑的 |
此文转自公众号光谷客/guangguer
4月底,我们发出《光谷的孤独,武汉不懂》后,在光谷客的朋友圈引发大量的关注与讨论。
其中,一位光谷原住民——在光谷生活了20多年的90后朋友的来信,让我们意外又感动。
一杯午后的咖啡里,他跟我们讲述了“当光谷还不是光谷”及至今天的变迁,并写下此文。也让我们这些“光谷客”感受到:光谷,是我们的客乡,也是他们的故乡。
| 当光谷还不是光谷的时候 |
写作此文时,我坐在光谷广场的星巴克,窗外的汽笛鸣响不停,光谷广场转盘正处于新一轮拆建之中。
如今的光谷,拥堵、喧嚣、人多,繁杂,令人望而生畏;走出小区,车水马龙的街道,零次栉比的写字楼,异国风情的商业街,摩肩接踵的商场,华灯初上,繁华如梦,又让人心驰神往。
可我的记忆里,还顽强的留存着“当光谷还不是光谷”的印象。
从出生到现在,足足在光谷生活22年。“光谷”这个概念对于我而言,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整合,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我只知道我们分别来自茶山刘、关山、下钱村或者石板头。
茶山刘的小伙伴是村炮、关山的孩子是厂区子弟,而石板头的同学,都有带着一副厚厚眼睛的大学讲师老爸。
那时候,光谷还不是光谷,光谷广场的转盘还是一滩泥沼,步行街还是老旧的民房住区,荒凉的马路边杂草丛生。
| 光谷的记忆里住满乡愁 |
我就是茶山刘的原住民,现在那里叫东湖高新南湖大道XX号。
小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南湖边大人们一边洗衣服一边聊着家长里短,小孩儿们卷起裤腿嬉笑打闹。“噗通”一声,谁家小伙子一个猛子扎到水里头,岸边的大人笑得直不起腰,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探探水的深浅,却不敢效仿,只得拍手叫好。
村里都住着三层小洋房,我们家一栋、爷爷奶奶家一栋、伯父姑姑家也是一栋。每户人家都把底层租给远道而来的小生意人,我们家租给了烤羊肉串的小老板。
最爽的是,夏天夜晚,在楼上吼一声,不过几分钟,老板就带着烧烤上来。
茶山刘的房子密密麻麻紧挨着,形成星罗密布的街巷里弄。吃过晚饭,每户人家搬着凉椅凉席陆陆续续从家里走出来,很快狭长的小巷里布满了人家。他们慢悠悠地摇晃着芭蕉扇,磕着自家炒的葵瓜子儿,那叫一香甜可口。
那时,我爷爷奶奶家种蔬菜大棚,我放学回家就去菜地里掐掐菜花,送给班上长得甜美的女孩子。渐渐的,我在菜地里踩出脚印越来越大,我也长大了,用菜花再也追不到小女生。
| 逐渐模糊的记忆 |
小时候,光谷只有鲁巷超市一个卖场。
要买衣服,就去街道口,或者先坐公交车到中华门,再坐船过江去汉正街。对于我们这些“乡下孩子”来说,去汉口一趟就是进城了。
公交也少,只在华科、地大、鲁巷有站点,要是零花钱够用,可以租一辆随处可见的麻木。麻木师傅会热心地扶你上后车箱,嘱咐你路不平,坐稳些。
现在,打车的时候我还顺口说“去华工”,新班子师傅往往一脸茫然。我恍然意识过来,才改口说华科。那时,华科还没有现在这气派的大门,也没有在门前合影留念的学士服。只有招手的毛爷爷一如往昔。
那时,华科附近都是低矮的小房屋,推车的小摊小贩淹没在飞扬的尘埃里,叫卖声此一伏,彼一伏。我吃的人生中第一个鸡蛋灌饼就是华科西门边的“堕落街”,可惜现在已经被拆了。
| 一刹那转身已抓不住回忆 |
光谷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川流不息,人声鼎沸的?大概是2005年前后光谷步行街的建成吧。那时,颇有些头脑的母亲,也在步行街一期抢购了一间底层商铺。
从此,光谷街上的人像雨后春笋一样,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越来越多。以前的光谷根本逮不着几个逛街的大学生,如今随着光谷商业的繁荣,大学生构成消费主力军团。
别看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光谷扎根发芽生长,别看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光谷来寻找工作发财的机会,别看现在土生土长的光谷人也越来越多的选择留在光谷创业或者就业;那时的光谷潦倒破败,是很多光谷人头也不回努力想要逃离的故乡。
那些年,几乎没有人愿意留在安宁却又仿佛了无生气的光谷;只有坐在家门前晒太阳的老人,和这里萧索的城市街景融合在一起。
但就是一刹那的功夫,光谷迎来飞速变化的城市化进程,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商业街也开了一个又一个。
| 这里很好 但缺点味道 |
光谷的变化,我是绝对的受益者。早年家里的房子被征收,赔偿给我们的是一层商品房,即便仅仅靠房租,1个月也有数万元的租金收入。
但我研究生毕业后,还是想离开这里去外地看看,甚至有的时候,我会觉得老汉口、老武昌,比光谷更有味道。
虽然德国意大利西班牙风情街,命名各有不同,建筑也独具匠心,但本质上又有何不同?除了吃喝玩乐,还是吃喝玩乐。
光谷的精神在哪里?这么多大学,又衍生出怎样的先锋思潮在光谷孕育?
很遗憾,光谷没有优秀的剧场、没有诚品书店、没有艺术画廊,这里更多的是KTV、餐厅。光谷,解决了物质需求,却又失去了往昔精神层面某种纯真安宁的味道。虽然我理解,这或许是城乡更替的现代化进程无法避免的现实。
现在的光谷变得越来越繁华,也变得越来越浮华。 耳边每天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喧闹声,我反而更向往去寻觅一处像从前的光谷一样平静安宁之所在。我会在周末去宝通寺转转,看看那一垅青田,再登高远眺,视野所及处,仿佛是我那一去不返的故乡。
|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故乡 |
不可否认的是,今天的光谷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也让所有来这里的人为之着迷。有人说,光谷就像武汉的“深圳”,让许许多多的人在这里看到了可能改变人生命运,实现梦想的机会。
但在我眼里,回望过去,光谷的变迁犹如从一个亲切安详、安于平淡的邻里老妪骤然蜕变成了一个意气风发,野心勃勃的时髦少年,让我感到陌生、新奇又似曾熟悉,百味杂陈。
我知道,它不再是我记忆里的模样;但我依然热爱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在我心里,它是我曾经想要逃离的故乡,它也是我如今再也“回不去”的故乡,但它始终是,我的故乡。
我相信,它会成为许许多多来这里逐梦的“光谷客”们生命牵系的第二“故乡”。
@zhouzhe8013 我去看了,细腻的情感很令人感动,请问现在能不能联系到原作者呢。我真的很喜欢这篇文章
@shawn_pan97 哈哈谢啦。微信号guangguer,关注原创作品
@juju 我帮你找找吧. 作者毕业的时候我应该还在读高中.
因为当年混民大论坛所以有幸读到这篇文章.
@zhouzhe8013 好,谢啦谢啦,我可以跟他约稿,或者转载这篇文章
@Uzziah 学长好.
过早客微信公众号:guozaoke • 过早客新浪微博:@过早客 • 广告投放合作微信:fullygroup50 鄂ICP备2021016276号-2 •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