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书推荐看看,缓解孤独焦虑的 |
光谷客昨天发表了当代国际花园业主争夺幼儿园入园资格的报道,
由于社区幼儿园学位资源配套严重不足,造成邻里反目,业主互撕;
但光谷永红幼儿园的学位之争,
只是光谷教育资源短缺跟不上城市人口增长的一个缩影。
作为一座从产业园区发展而来的高新产业新城,
光谷经历了城市公共服务配套从无到有的艰难“创业”过程,
然而,面对近几年产业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扩张,人口规模的迅猛增长,
光谷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城市公共资源不足的现实压力,
而受限于种种因素的教育资源短缺,正成为制约光谷城市发展的最大短板。
——谷哥
2016年5月,一则“光谷幼升小摸底,超出计划数2000人”的消息开始在各大家长群里流传开,引起广泛关注。一些焦急的家长纷纷询问,“我家的孩子今年上学是不是很难?”
消息源自2016年4月13日东湖高新区做的小学新生摸底调查。为了保证2016年秋季入学招生工作有序开展,东湖高新区教育文化局在辖区范围内开展了一年级新生摸底工作,摸底对象是2009年9月1日-2010年8月31日出生的适龄儿童。
在一张名为“部门小学网络平台新生登记统计”的表格上,统计了这次摸底的结果。数据显示,2016年东湖高新区新生计划招生4350人,而摸底平台注册人数达6348人,超计划人数1998人。
针对严重超标的学生数,表格上同时注明解决建议。光谷二小超出计划244人,给出的建议是改造功能室3间,严审材料;光谷九小超标292人,建议严审资料,加快教学楼建设;光谷三小南校区超计划30人,建议往北校区分流,但北校区本身已超出计划数300人……
【网传光谷小学新生摸底情况统计表,超员1998人,让很多家长心里忐忑不安】
肖云提起女儿入学的事情直摇头。
肖云是武汉人,一直生活在汉口。去年9月,为了方便在光谷软件园上班的丈夫,他们卖掉了汉口的房子,买下了位于软件园对面的清江山水二期,准备到光谷定居。
肖云的孩子今年6岁多,原本打算9月开学后就到光谷就读小学一年级,但到了4月,肖云才发现,光谷的小学已经上不了了。
由于生源爆满,今年东湖高新区提高了新生入学门槛,不仅严控年龄,“从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差一天满6岁都不行。”针对房产也做了诸多限制:东湖高新区在摸底过程中明确表示“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未交付或实际入住的房产不作为入学依据。”正是这条限制把肖云挡在了门外。
肖云的房子对口的小学是光谷六小,购房时开发商承诺没有交付也可以就读,但是当她前往光谷六小询问政策时却吃了闭门羹——她的房子交房日期是2017年4月,不满足就读条件。
开发商也表示没办法:学位空余的情况下,没交房确实可以就读,但目前光谷六小已超出招生计划数183人,学校接收不了更多的学生了。
肖云尝试着给光谷六小打电话,但一直被拒接;去学校更是连门都进不了——想找学校的家长太多了。
眼见在光谷入学无望,肖云只好选择让孩子留在汉口读一年级,等到明年年房子交付后再将学籍转到光谷。但她很不放心,“万一明年学位继续爆满,孩子岂不是转不了学?”
事实上,面对学生入学问题,计划爆满的光谷学校同样也很焦虑。
光谷五小目前有在校生2395人,是光谷地区在校学生第二多的小学,同时也是这次摸底中超出计划数最多的学校。原计划招收300人,但平台注册数高达681人,超标381人。
【由于来访家长过多,光谷五小门禁森严,不仅拒绝媒体采访,家长也被挡在门外】
一位光谷五小的教育从业者告诉光谷客,面对焦虑的家长,学校的招生问题变得十分敏感,“学生太多学校也没办法,又不能到外面去租教室。”
面对汹涌的入学人口和焦急的家长,东湖高新区教育部门回应,摸底调查正是为了统筹安排,将根据调查数据进行调控安排,确保符合条件的孩子都有学上。
这已不是光谷第一次面对这样的问题。2014年光谷热门学校光谷一小新生登记时,原本计划招生500人左右,但前往登记的多达上千人;其时并不热门的光谷六小计划招生180人,报名人数也高达500人。
对于从偏僻的产业园区发展而来的光谷而言,教育资源短缺一直是光谷的痛点。
早在1999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就托管了洪山区的“四村两校”,即原来的关山村、曙光村、钢铁村,群英村和长山学校、关山小学;其面积也从最初的4平方公里扩展到248平方公里。2001年,这片区域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正式诞生,成为继北京中关村之后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同年11月1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把教育管理职能从原来的社会发展局划分出来,正式成立了教育局。从此开启了它的六次学校托管之路,先后托管了流芳地区、豹澥地区的农村学校,九峰镇、花山镇、洪山区偏远农村的中小学等,它们共同组成了光谷基础教育的初步轮廓。
国家的支持,优惠的政策,开放的环境,高校的资源,让光谷迅速成为高新科技产业的创业乐土。然而,以乡村中小学为班底的教育资源,却与高新产业的企业与人才需求并不匹配。一些高附加值的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人才虽然看中光谷日后的发展潜力,却为光谷的教育设施与教育资源担忧;有的外来企业高管到光谷考察一圈后却没有选择“落脚”,就是担心小孩在这里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
感受到痛点,光谷决定投资自建学校,提升光谷教育资源质量。2004年7月,在开发区管委会努力下,光谷第一所自建小学——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正式投入使用。
【建于2003年的光谷一小,是东湖高新区新建的第一所小学,如今是光谷最好的小学之一】
其前身正是由关山小学与长山小学整合改造而成,学校占地43亩,总投资近4000万元。除了硬件设施的全面提升与改造,开发区还想出了“高位嫁接”的点子,通过把光谷一小与武汉最好的小学武汉小学嫁接,共享师资与教育资源,从而快速提升光谷一小的教育质量。
采用类似的模式,在几年间里,光谷一口气按“光谷标准”完成了数所村小的教育改造,将原来的村办小学陆续改造成现代化的光谷一小至九小。
Δ华师一附中
2005年,光谷又引进了湖北省的名牌中学华师一附中。为此,光谷付出了上亿的“聘礼”:以优惠的价格出售392亩土地,同时投资7000万元,用于新校区建设,提供给学校使用。
2007年底,开发区管委会又决定自建光谷示范中学。2008年,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成立,各种现代化设施设备一应俱全,信息技术设施全国领先,这所原本建在荒野中的学校迅速被房地产楼盘包围,成为光谷中学教育的名片。
Δ光谷实验中学
在师资方面,光谷面向全国引进教育人才,对于特级教师给予一次性30万的安家费,并提供相应的补助,开通“绿色通道”,给予各种优惠条件。
2006年8月开始招生的光谷第二小学,老师全部是从周边省市,黄冈,仙桃,孝感等地区的重点小学挖过来的优秀教师。从2006年起,光谷开始进行自主招聘教师,除了常规的社招外,从去年开始,还学习沿海地区的模式,施行校园一站式招聘,主动到全国师范类的学校进行自主考试,以缩短教师招聘的时间。
截止目前,光谷地区共有普通中小学共计45所,其中小学26所,初中9所,高中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完全中学2所。
Δ光谷二小,光谷的另一所示范小学,教师全部是来自周边县市的优秀教师
然而,教育部门为增加和提升光谷教育资源而采取的种种措施,却始终跟不上光谷飞速发展的城市化与产业人口的增长速度。以光谷二小为例,学校最初开始招生时不过261个学生;短短5年时间,就变成了2000余在校学生,还建了分校。
建学校跟不上建房子
入学人口暴涨,与光谷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近年来,随着光谷产业、经济、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光谷的人口也急剧增加。2001年东湖高新区常住人口仅为15万左右;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户籍人口达39.6万,到2015年,光谷人口已达61万,加上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20万。
不断涌入的新增人口,导致光谷学校的学位资源变得捉襟见肘。随着互联网、光电、通信等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光谷逐步成为武汉的人才高地。但很多人来到光谷,在这里创业打拼多年,定居结婚生子,到了孩子即将上学时才猛然发现,光谷公办的优质教育资源非常稀缺。有的家长,不得不选择把孩子送到枫叶国际学校等收费昂贵的民办学校。
此外,光谷与学校教育对应的文化资源也处于空白阶段,一些家长抱怨,“光谷没有科技馆、文化馆,没有青少年宫,要去只能去很远的老城区。”
面对家长的质疑,东湖高新区教育部门也深感无奈,“建学校的速度确实跟不上建房子的速度”, “但并不是教育部门不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的确确是光谷发展太快,给我们的压力太大了。”
建设一所学校从规划、环评到设计、审批、开建大约需要500多天,再加上施工周期,到投入使用正常情况最少也需要3年。为了尽可能提高建设速度,东湖高新区已经将开建前的时间压缩到了300天以内。即便如此,对于一年一年快速增加的入学人口,依然捉襟见肘。
而且,由于东湖高新区并非正式的行政区,在学校建设上,教育部门并没有自行决定规划建设学校的权利,必须要经过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而受限于教育体制,公办教育属于事业单位,享受财政补贴,因此行政编制受到严格控制,审批非常严格,因此,面对开学季和亟待建设使用的学校,多数时候光谷教育部门也只能“干着急”。
“6岁以上、户口在开发区内、有房产的,我们基本能满足。”东湖高新教育局相关人士介绍说,但更庞大的数字来自流动人口,在光谷工作、生活,但并没有房产与落户的一部分流动人口,有着更为庞大的入学需求。“仅富士康一个工厂,对口的光谷三小每年就需要接收100多名新生。”
据介绍,光谷地区的生源压力从2013年开始凸显,近两年以每年近5000的速度递增。“按照一个标准小学24个班,每个班45人的配置,这么多人,每年需要新建5所小学才能容纳。”但显然,想一年新增这么多学校并不现实。
为了应对生源压力,除了新建学校,现有学校的潜力也被挖掘到极致。“只要是能够按照规范建设的校舍,我们就尽可能的快的建起来。”
从去年开始,东湖高新区开始对区内实验中学、二初、九小、三小等学校进行改建扩建,同时不断加快工程进度确保今年9月交付使用;另外还启动了多个新建、续建、改扩建学校项目,以满足来年的新生入学需求。
2015年6月,光谷五小暑假一开始便进行了改造,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在原来的教学楼上整体加高了一层作为教室,解决了当年超出计划学生的安置问题;原本设计为24个教学班的光谷二小,不仅新建了一栋教学楼,还把原有的学生宿舍全部取消,改成了教室……
而光谷各小学的班级学生人数,也从规划的30-45人,变成了60-70人。
东湖高新区教育局将这种办法称之为“挖潜”、“开源”。但经历这两年的挖潜后,光谷现有学校已经基本没有改扩建和学生增长空间了。面对未来仍可能高速增加的入学人口,除了加快审批建设新校外,可选择的办法已经不多。
教育需要积累
学校建设速度尚可加快,优秀的师资却无法快速积累。在本次摸底中,另一个重要的数字几乎被媒体忽略,那就是教师的缺口数量。根据摸底情况,今年东湖高新区要解决新生入学的教师缺口数为275人。
从1999年首次托管洪山区的“四村两校”开始,到2002年东湖高新区教育局成立,光谷教育基本上是“从零开始”。1999年后,东湖高新区又先后托管流芳、豹澥、花山、九峰、左岭等多个乡镇街道,形成了如今版图面积达518平方公里的光谷。
这些乡镇托管过来的学校组成了光谷教育的最初轮廓,由于它们大多是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教学力量基础十分薄弱,光谷教育就是从这种“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发展。如今,面对外界“光谷是武汉教育洼地”的说法,教育局人士表示,“教育需要积累”。
为了弥补师资水平上的差距,东湖高新区一直采取“高位嫁接”的方式进行追赶。据东湖高新区负责教师板块的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光谷先后从外地引入多名优秀骨干教师;在财政上,光谷也表现得“财大气粗”——从2015年开始,东湖高新区对于引进的特级教师给与一次性安家补贴30万元。
目前东湖高新区共有在职教师2194人,其中2013年至今共招聘教师1043人,平均每年新招聘教师都在200人以上,这种招聘力度在武汉所有区中都是绝无仅有的。不过这依旧无法满足光谷的需求。据介绍,按照师生配置1:19.5的比例,光谷每年新增的5000多名学生至少需要配置250名教师,这么多教师难以一次性全部配齐。
针对这个问题,东湖高新区采取了另一个解决办法:聘请代课教师,聘请的代课教师与正规教师有同样的水平要求。但是对于这项举措,很多家长在接受采访时仍直言不讳的表示难以接受,“不信任代课教师水平,更不愿意让孩子就读代课教师班级。”
伴随新城的快速发展,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确实需要时间。尤其对于教育资源来说,作为一种刚需,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往往无法有效满足需求。
面对这个事实,很多家长也试图通过其他方法进行弥补。
在光谷鲁巷地区聚集着十多家培优机构,这些培优机构大多开设了小学奥数、英语、语文等科目。其中一家培优机构负责人向光谷客介绍,大多数家长从3年级开始就会带孩子培优,光谷的名初稀少,想要孩子上武汉其他区的名校,必须依靠参加各种杯赛获得奖杯。
光谷的王先生就在某家长论坛发帖表示,其女儿今年五年级,从三年级开始便在一家培训机构尖子班学习,但在此期间并未参加任何杯赛;原本打算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但面对越来越大的小升初竞争压力,他一直在犹豫要不要继续学奥数。
除此之外,一些高端民办学校也成了很多光谷家长热捧的对象。
近年来,武汉光谷外国语学校,武汉枫叶国际学校,武汉美加外国语学校等民办学校纷纷落户光谷。2015年9月开始招生的光谷外国语学校就成为了很多家长眼中的“香饽饽”,尽管每年学费高达4-6万元,但是很多家长依然希望能够送孩子就读。
不仅是光谷,今年武汉其他城区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生源压力。武汉市教育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秋季,武汉市预计有9.68万小学新生入学,创7年新高。
这还不是生源高峰。武汉市教育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武汉新招收入园幼儿将首次突破10万人,这意味着2018年武汉市将迎来10万以上的小学新生入学,到时候的压力可想而知。
作为中部的中心城市,武汉市常住人口近年来快速增加,2011年武汉市常住人口为1002万,2015年则增至1060.77万;人口出生率也从2011年的9.49‰攀升至2015年的12.87‰。
为了解决小学新生的入学问题,武汉市加大了中小学校的布局力度。 根据武汉市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2013年—2020年),到2020年全市将新增332所学校,共布局中小学1285所,可提供142万个学位,以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教育需求。
按照该规划,到2020年,光谷将新增70所学校,是所有片区中最多的。5年后光谷的中小学校数量将超过107所,能够为14.24万中小学生提供学位,光谷地区学校和学生数量均将超过各中心城区。
不过即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到2020年规划全部落实,要缓解中心城区入学压力也要等到4年以后,更不用说在此期间还将有许多新增人口。而眼下的入学压力已经迫在眉睫。
4月15日,武汉市教育局发文要求各区教育局在5月31日前,对辖区内适龄儿童少年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做到无遗漏;同时严格执行8月31日之前年满6岁上小学的这一年龄标准,差一天满6岁的孩子想入学都不行;小学新生网报结束后,学校老师将提前家访,确保不是空户、搭户和假户。
根据目前统计数据,东湖高新区教育局预计,最终的入学人数将在7500人左右,也就是说,实际的入学压力比已知的还要大,对于政策的执行也将格外严格。
如今,光谷的很多家长都在等着2017年9月开学的武汉小学光谷分校,这所由武汉市著名小学与地产商合作建设的“准名校”将招收1700人,这让周边小区很多期盼名校的家长跃跃欲试。
肖云也对这所学校抱有很大期望,她不断打听光谷分校从哪个年级开始招生,以便明年升入二年级的孩子就读。同时她也做了另一番打算,“明年如果转不了学籍,我会考虑去周边买学区房。”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后记:
对于一直坚持以推进产业发展为中心的光谷而言,
光谷已经是一座城市,而不是产业园区,
不能再仅仅把光谷当作一个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特区,
而必须站在产城融合的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光谷的未来,
比如,515平方公里的光谷究竟可以规划和承载多少产业人口?
如何平衡产业发展、人口流入与城市资源之间的关系?
如何避免人口盲目大量涌入造成的公共资源持续紧张?
如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防范和解决好各种“城市病”?
如何打造一个科技与人文和谐发展的城市环境?
这些,都是光谷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城市化的系统性新课题。
正在独立成城的光谷,
需要成为中国探索高科技新兴产业城市的城市化示范样本。
对光谷而言,基于国情现实,没有成熟案例可供借鉴,
它需要光谷的管理者拿出更多的智慧,
也需要上级政府部门给予光谷更多的政策资源倾斜和城市管理权限,
唯此,才能让光谷成为所有人期望中的光谷,
让每一个在光谷创业奋斗的人,都对光谷的未来保持持续的希望与信心。
采写/吴志、晓叶
编辑/老久
@kittyhell 过几年回头再看看。现在你都说我无脑喷,过几年还是鸟样,你怎么道歉?
每当围观社区里的ID撕逼,我都会想起这个经典视频
http://www.miaopai.com/show/htcOQ-7LVZpx1AtrkSYFcg__.htm
@qxc 点开视频看了下 笑出声 很贴切
过早客微信公众号:guozaoke • 过早客新浪微博:@过早客 • 广告投放合作微信:fullygroup50 鄂ICP备2021016276号-2 •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