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热榜已修复 |
郭台铭说:“张忠谋打三星的ASIC,我打面板!我们有民族意识,对不对?”
大陆半导体行业能否重演“Taiwan Story”,确实很有悬念
当83岁的李嘉诚把长江实业交给48岁的李泽钜,当68岁的柳传志把联想集团交给48岁的杨元庆,台积电董事长兼CEO张忠谋还是战斗在一线,掌控着他的芯片王国,并在新的移动终端潮流中屹立潮头。
经历了电子业盛衰起伏,张忠谋的国字脸上透着沧桑与坚毅。这位常青树在台湾与业内享有盛名,2012年取得有史以来最佳业绩,被《福布斯》评为亚洲年度商业人物。台积电营收达170亿美元,2012年10月份市值创造新纪录——突破2兆元新台币(约800亿美元),高居台湾上市公司之首。这些成就的背景,是过去3年张忠谋以耄耋之身,2009年重新担任CEO,将台积电从裁员与订单流失的泥潭里拉出来。
创业25年,碰上了规模是自己四倍大的英特尔、两倍大的三星,张忠谋能再造传奇吗?产业有规律,科技常青树也难免“老兵不死,只会凋零”,属于张忠谋的时代会结束吗?
“我们还只是站在移动产品浪潮的开端。”在芯片业浸淫半个世纪,张忠谋仍有一颗跳动的“芯”。如果张忠谋举办一场高科技Party,哪些人会出席?这些名流巨擘,会让所有人眼睛一亮。半导体鼻祖、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张忠谋与他同时入行。全球最大芯片设计企业高通(Qualcomm)CEO保罗·雅各布(Paul Jacobs),比张忠谋小32岁,当张忠谋与芯片发明人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喝咖啡谈天时,雅各布还是个学龄儿童。英特尔即将卸任的CEO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在1974年加入英特尔时,张忠谋已是德州仪器半导体副总裁。
就连两岸最大民营企业、鸿海董事长郭台铭,也会尊敬地为张忠谋让位。他俩是台湾电子业先驱,深刻影响台湾经济格局。他俩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韩国三星。郭台铭说:“张忠谋是我表姐夫(张忠谋的妻子张淑芬是郭台铭的远房表姐),他打三星的ASIC(专用集成电路),我打面板!我们总有民族意识,对不对?”
但张忠谋并不享受威望和恭维,他最希望得到的礼物,是从三星手上夺过苹果的A系列处理器芯片(相当于iPhone、iPad的心脏)订单。如果顺利,这将是台积电历史上最大一笔订单,将带来600多亿新台币的新增营收。而2012年智能手机销量之王、同时是苹果最大芯片供应商的三星,将遭重创。
2012年10月,台积电创办25周年庆典,张忠谋秀出刚换的最新款iPhone5手机。这里面有他的部分成就,但更多的是缺憾。苹果每卖出一支iPhone,包括Wi-Fi、蓝牙、GPS等芯片都是台积电供货,至少有7美元营收,但CPU芯片一直由三星把控。好消息是,iPhone5首度采用了4G的LTE技术,高通的这颗LTE芯片即由台积电生产——基带、CPU是手机最核心的两颗芯片。
逆袭三星,是张忠谋这两年最重要的事。他说,“我从没忽略苹果的市场。台积电自成立来,不断精进三大竞争优势:技术、生产、客户信任,三个维度上都胜过三星,客户优势更是很明显的超越。”
由于苹果与三星的竞争与诉讼不断升温,台积电2013年将接单苹果A7处理器,几乎成为国际期待。为此,他们要跨越知识产权(IP)和产能两道关卡。
苹果从2011年开始“去三星化”,但不可能马上转单给台积电,否则将引发三星与台积电的专利诉讼。为降低风险,2012年初台积电派50多位员工到苹果总部,先帮苹果解决A6处理器的设计问题(已用于iPhone5),然后在2012年8月之前将旗下IP交由苹果验证。
在产能上,台积电还没跟苹果正式签约,就拼命建工厂、赶制程。2012年,台积电的资本支出达80亿—85亿美元,约占其一半营收。
疯狂扩产,台积电不仅要满足现有客户高通、英伟达(Nvidia)、联发科等,更是为了迎接苹果可能的订单需求。2013年,台积电将是全球第一家量产最先进的20nm处理器的厂商(20纳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三千分之一)。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苹果从2012年8月起验证台积电的20纳米制造,可能在年底试生产四核CPU,预计2013年第4季度开始量产。
新订单花落谁家,只有苹果CEO蒂姆·库克知道。苹果、三星、台积电的三方角力,正处于最后关头。
在台湾新竹科技园,台积电总部的大门厅堂,多年来挂有一幅张忠谋叼着烟斗的画像,以及公司的征战记录。
张忠谋无役不与。他一直走在华人科技产业之先,是台湾的成功符号,政商各界都奉他为座上宾,但他始终没忘记自己真正的角色:芯片世界圆梦者。
“先破世界纪录后,再破自己的纪录。”2012年8月份,张忠谋从伦敦奥运观战回台,对《商业周刊/中文版》记者说:“我一生最自豪的,就是Business Model(商业模式)的创新,这是一种破坏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对全球半导体产业有深远的影响,带动芯片设计业的崛起。”
台积电的专业芯片代工模式(Dedicated Foundry)改写了半导体产业的游戏规则。之前主流模式以英特尔、德州仪器为代表,集成电路制造商(Integrated Design Manufacturing,IDM)自己设计芯片,在自家芯片厂生产,自己完成测试与封装。台积电专注负责中段的芯片制造,成了全世界芯片设计公司的“中央厨房”。高通与台积电被誉为“无芯片厂的芯片设计公司+代工”的合作典范。
面对英特尔和三星的竞争,张忠谋说,我们“不与客户竞争”的经营理念,是一个很有利的武器。台积电有所谓的“开放创新平台”(Open Innovation Platform),开放给其上游客户。他解释,英特尔自己既做设计、又做制程,当然利润更高,但这是封闭的生态系统。这几年手机和平板消费强劲,英特尔和三星想进入专业芯片代工领域,但还不太成功。
每一代iPhone上市前,总会传出各种“谍报”,有的来自代工厂,有的来自苹果自家员工,但台积电向来保护客户信息,不会犯这种错误。虽然客户间有竞争,但他们都信任张忠谋,能保护商业秘密和研发专利。三星与苹果的诉讼就充分凸显出这种矛盾,这也是台积电争取更多苹果订单的优势。其实三星与台积电也有合作,三星抛出4G LTE芯片订单,希望台积电接单,一探其制程虚实。但台积电忌惮三星成为直接客户后,会有进厂区、机密外泄的可能,因此要求三星与台积电转投资的设计公司合作,再下单给台积电。
高科技产业是新产品不断更迭的游戏,唯独半导体不然。张忠谋说,芯片是世界运转的基础,不可能被取代,可以一直做下去。“我的目标是:三个主要的竞争优势,每一年都要增强一点。”
张忠谋说:“27年前我刚到台湾,一开始就主张,台湾如要做半导体业,就要面对世界级竞争。老实说,这是我从美国带到台湾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半导体业必须要有世界级的竞争力。”
张忠谋已经成了台湾励志偶像。他生在宁波,名字源于曾子:“为人谋,而不忠乎?”这也是他一辈子为人处世的准则。1949年,18岁的他就读哈佛,后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1958年,他进入美国的德州仪器,工作25年,曾任第三把手,是个典型的“美国梦”。
转折点发生在1985年,张忠谋54岁,应邀到台湾,担任工业研究院(简称“工研院”)院长。“到台湾是我一生不错的决定。”工研院是一个催生科研技术的半官方单位,是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摇篮。若按65岁退休,张忠谋有11年时间将工研院提升为一个世界级的研究机构,成为台湾产业振兴的重要推手。“从54岁到65岁,这11年是我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我的黄金时期,我愿意奉献给台湾。”
“工研院是一个很不一样的机构,不纯粹以利益为营运导向,有责任为台湾不断创造知识经济的新形态商业模式。”工研院前任董事长、台积电董事史钦泰对《商业周刊/中文版》说,工研院就是做台湾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帮台湾开创新的世界市场。工研院前任院长李钟熙打比喻说,工研院就像一棵“科技大树”,很多台湾公司都是从工研院衍生出来的。
这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台积电了。“到台湾时没想到要做台积电,一阵子后,李国鼎(台湾经济之父)邀请我为台湾半导体业找新出路,规划成立一家新公司的可能性。”张忠谋回忆说。1987年,台积电成立,就此有了后来半导体业世界级竞争的故事。
台湾高科技的创新模式,无论早期的新竹园区、宏碁的微笑曲线、郭台铭的代工帝国、联发科的山寨手机“交钥匙”方案……都对中国大陆有过重大影响。但在产业链高端的半导体业,大陆“还在early days”,博通CEO麦格瑞格说。
大陆半导体行业能否重演“Taiwan Story”,确实很有悬念。张忠谋强调,大陆在芯片厂的投资蛮多的,“但是在专业芯片代工领域,投资的多少,不是主要的取胜条件”。他期待中国大陆的芯片设计公司可以发展得更快,能早日诞生一批世界级的芯片设计公司,但谈到芯片生产制造,就交给台积电来做就行了。
华人高科技公司都有着某种创始人情怀。很多人不知道HTC创始人卓火土,但他的名字缩写“HT”印在了其智能手机上。联发科创始人蔡明介也名不见经传,但“MK”随着MTK芯片默默地运行在手机中。张忠谋不为业外熟知,但“Morris Chang”的名字,也藏在台积电TSMC的缩写里。
但他们共同的课题是,如何安排接班人。张忠谋原本2005年卸任CEO,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他再次出马。2012年3月,他提拔了三位共同COO:研发资深副总经理蒋尚义、运营资深副总经理刘德音、业务开发资深副总经理魏哲家,为再次交出CEO一职做铺垫。
采访最后,张忠谋说了对台积电未来的期许,“我要把TSMC做成Meritocracy的公司。”他拿出一本英汉字典,这个词是指“能人经营”的意思。“我感觉非常好,我觉得最好的时候才正要开始。斗志来自于热情(Passion)。热情不在赚多少钱,如果是,那很容易就失去热情。真正的热情,是做事要做到成功,竞争要得到胜利。所以,只有永远打下去,永远一直胜利下去,才会满足。”
本文于2013年1月刊于《商业周刊/中文版》
撰文/方儒 编辑/丁伟、刘坤
过早客微信公众号:guozaoke • 过早客新浪微博:@过早客 • 广告投放合作微信:fullygroup50 鄂ICP备2021016276号-2 •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