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三兄弟一张图就可以看出谁是大哥。。。。 |
2004年“南风窗”杂志的文章。
我当时在街道口租住的隔断间里憧憬着自己的未来。
原文:http://doc.qkzz.net/article/900471ff-3972-4b42-a940-0d08ccfe37e7.htm
=========== 武汉坐在预言上 ===========
“我在5年前写到,上海的经济发展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认为武汉现在也是这样,且让我们5年后再看此预言是否成真。”
这一最新版的“大武汉预言”,是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谢国忠在2003年10月做出的。谢大胆预言,5年内武汉经济必将腾飞,很可能成为下一个上海。
对“大武汉预言”最熟悉的无疑是武汉人。现在广州经商、家住汉口的张先生对记者说,这并不是他听到过的对武汉前途最乐观的预言。的确,记者随后就查到,早在1999年2月,美国一家杂志《未来学家》就将武汉评为21世纪10个世界“特大城市”,在这一预言中,武汉刚好排在上海的前面。
中国社科院的倪鹏飞博士在他主持编写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是如下评价武汉的:“武汉商品市场集散功能强,腹地市场广阔,淡水资源丰富,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
“预言年年有,每年春节回家,我都要去登黄鹤楼,人在高楼上也排遣不去心里的失落,武汉走得实在太慢了,”张先生对记者说。
作为中国洋务运动的发源地。解放初期武汉城市排名第2,改革开放初期位列第4,然后是第6、第8……现在已被挤出了前10名。武汉市行政学院教授汤正刚说,“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武汉市的经济排名还会持续下滑。”
在武汉当地的经济论坛上,有人提出,武汉市主要领导多是南下干部,湖北省及省内其他地区官员多为本地培养,造成了长期以来两套人马“沟通”不畅,在80年代初武汉谋求直辖未果之后,武汉市的建设规划和湖北省的建设规划更是两张皮,人为阻碍了武汉与周边城市一体化后的进程。
还有官员指出,武汉上缴的财政收入占湖北的40%,而武汉的产值却不到湖北的1/3。湖北省为解决小城市迫在眉睫的问题、急于出政绩,因此削峰填谷不断牺牲武汉的发展机遇、希望武汉承担更多的义务,而武汉则担心周围小城市抢夺投资机遇和参与市场分红,但又希望它们能参与以武汉为主导的产业链的分工。
在“武汉,下一个上海”的预言里,谢国忠认为随着上海投资成本的大幅增长,武汉将成为外资寻求更廉价投资成本的新选择,理由有三;武汉的劳动力素质较高,武汉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活水平,武汉的工业基础与中国经济发展步调基本一致。这三点是否为武汉的独有优势、以及为何不在上海投资就一定要去武汉投资,文中未提。
至于武汉将成为21世纪10个世界“特大城市”之一,记者也终于探知了另外一个版本的说法:武汉市政府曾派专家前往美国了解情况,结果大失所望。特大城市仅反映城市规模,并不代表经济实力和综合能力的强大。有关专家认为,所谓“超级城市”主要是指人口和地域规模过度扩张的城市,这种城市的形成和增加已从富国转移到穷国,成为城市恶性膨胀的象征。
错过1980年代的两次开放机会后,当 1992年,长江沿岸包括武汉在内的10个城市在小平南巡后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时,武汉已经失去了大量经营资本。不仅如此,作为特大城市的武汉负担沉重:巨额政府债务与企业债务、就业压力、低保问题……
比较悲观的看法认为,未来10到20年包括湖北在内、三农问题比较集中的中部,不可能成为中国关注的重点。考虑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大批下岗工人的社会稳定问题,在开辟西部与东部两条战线后,国家在短期内没有实力向中部倾斜。
在中国的省会里,在决定城市综合实力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水资源等方面,武汉的确罕有匹敌。但在宏观经济浪潮中,或许只有当中国经济由外力拉动为主转变到内力推动为主的阶段,武汉才能重拾昔日之梦,其作用才会真正显露。
过早客微信公众号:guozaoke • 过早客新浪微博:@过早客 • 广告投放合作微信:fullygroup50 鄂ICP备2021016276号-2 •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