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热榜已修复 |
之前我发了一个有关付费自习室的帖子,发现很多人还是不了解这类空间,只是凭想象去判定它是个什么东西,其实2019年它已经是一个小风口了,新华社以及多家媒体都报道过,并且上过微博热搜,我在上海也实地观察过,确实占座率很高,不是一个纯概念的东西,主要人群也并不是大家想象的是学生,反而是上班族自我提升、考职业资格、考研、留学的较多,当然这也可能和上海的竞争环境有关系。
首先,这类空间在国外其实早就存在了,像韩国还有更极端的,专门为考试的学生提供的考试院,进去几乎什么都不用做,就是学习,沉浸自习室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日本,在韩国也很快开始流行,在韩剧《응답하라 请回答1988》中就经常出现付费自习室的身影,1988年的双门洞小伙伴们,时常相约去自习室。
为什么是 要去自习室学习?问这个问题,先要问为什么要去图书馆看书,付费自习室是比图书馆更沉浸的环境,并且免去了很多限制,有人愿意花钱多一种选择,有什么不好呢?并且价格并非想象那么贵。很多当下没有备考的需求的人可能理解不了这种痛点,之前就经常有报道学校图书馆把考研学生的书清空避免占座的新闻,但是比如考研是需要长期固定的环境和位置的,资料也较多,搬来搬去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就单单这一点,其他空间就很难满足的,当然这是其中一点。
城市里的空间,在设计之初就有它的主要目的,因为设计的出发点不一样,决定了它们之间必然的差异化。和光在设计之初,就全部围绕“让使用者在环境中高效专注”的这一目的而进行思考设计,有些付费自习室,比如我自己开的和光自习馆,对空间进行了全新再设计,始终坚持高标准,这是区别于任何其他空间。
高效、持续专注的氛围,是我们与其他空间的根本区别,在家当然也可以看书,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家看书睡着、或者在其他地方被干扰的经历,专注度决定是否高效,没有效率的工作只是浪费时间,如果你真心想去做一件事,首先是设立清晰的目标,然后高效去完成它,否则其实我们永远停留在想去做的阶段。
其实很多人对“自习”这个概念还太局限,总是认为学生才需要自习,看一本书,自己静下心来很思考一些问题,在我看来都是自习,很多人的生活也是没有目标感的,被时间推着盲目向前。现在竞争力这么大,好好积累,未雨绸缪才是正道。
在开店前,我们对身边100位朋友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一题:你目前主要焦虑的事情是?多选中有80%的朋友选了“没有目标”这一项(店主朋友大多已毕业多年),有时候无所目的是一种难得的浪漫,可是时间久了,生活又仿佛轻如一片羽毛,离开了地心引力,也更容易风吹草动起来,人果然还是需要方向才能前行啊。
我听说1961年当肯尼迪向世界宣布美国10年内把人类送上月球时,所有人都认为美国疯了,而美国人都认为肯尼迪疯了,阿波罗计划分为三步,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时间刻度,有想象不到的困难,也有失败,但及时调整,到1969年,不到十年,人类就首次登上了月球。
所以来和光前,请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吧,每一次都更接近一点,这个目标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可以是通过某项长期考试、高效完成某个近期项目,甚至可以具体到牢记100个新单词、静心阅读完某本书,就算目标看起来有些许功利,但至少在接近这些目标的时间里,你没有时间迷茫,感觉充实,因为全身心投入当然也更为高效,在达成目标后,我们总会变得更好一点。
欢迎大家五一来我的自习室看看吧,看看又不要钱是吧,聊聊天也挺好,如果你刚好在找这样一个环境,那就更好了,欢迎成为和光的老朋友,我们的位置是光谷创业街那儿,下面有我们的具体介绍:
@stargazer 嗯 其实我们瞄准的还是对自我有更高要求的那群人 这群人本身消费力在那里 围绕这群人 能提供什么合适的增值服务 就有很多想象空间 当然前提是我们的体验也要能达到这群人的标准 社群运营也要做起来 目前看来 要维持正常运转难度不大 不过要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还需要些时间.....而且我一个店的承载量是有上限的,根本不需要所有人都来,所以还需要进行筛滤。
过早客微信公众号:guozaoke • 过早客新浪微博:@过早客 • 广告投放合作微信:fullygroup50 鄂ICP备2021016276号-2 •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