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跳水暴跌,咋回事? |
在现阶段,无论你承认与否,家庭保障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香港非著名保险人,个人V:378999613,个人知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bo-si-wang-likang/activities,
个人公众号:波斯王,欢迎交流)
理由也无非是,在现在的生活与工作中,我们肩上的家庭责任太重,工作压力太大,而得病的概率又太高,生病后的医疗费用太贵,得病后因丢掉工作而造成的收入损失太多。
那么,说到家庭保障,根据大数据来看,在人的一生中,我们得重疾的概率究竟是多少呢?
2013年11月14日,中国保监会正式发布了《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06-2010)》
http://www.circ.gov.cn/web/site0/tab5207/info4038016.htm
在编制过程中,中国精算师协会经验分析办公室,收录了观察期为5年的7500万张重疾保单,收集的重疾保单数占整个行业保单的93%。
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所提供的数据,其不光对保险精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在人的一生中,我们得重疾的概率究竟是多少?
在这里,我选取了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所提供的,不同年龄的男女性的25项重大疾病的经验发生率数据,并制作成了图表。
25种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纵轴为发生率,横轴为年龄)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
1)随着年龄的增长,重大疾病的发生率随之增长;
2)男性的重大疾病发生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均高于女性。
然后,我们根据经验发生率表提供的数据,取Pi=1-P。
Pi为不同年龄的人不患25种重大疾病任何一种的概率,P为不同年龄的人患重大疾病的概率(对应于上图的经验发生率)。我们可以得到下图。
不患25种重疾任何一种的经验发生率表(纵轴为发生率,横轴为年龄)
于是,我们可以算出在X岁及X岁之前,至少患25种重疾里任何一种一次的概率,即为Pa=1-Pi(1)*Pi(2)……Pi(100)。于是得出:
男性至少患25种重疾任何一种一次的经验发生率表(纵轴为发生率,横轴为年龄)
女性至少患25种重疾任何一种一次的经验发生率表(纵轴为发生率,横轴为年龄)
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根据WHO最新的调查,我国公民平均寿命为76.1岁,男性为74.6岁,女性为77.6岁。
按男性75岁,女性78岁计算,我们可以得出,在一生中男性至少患25种重疾任何一种一次的概率为52.27%,女性为46.81%。
以上的计算仅仅是25种重疾里的概率,不包括其他重疾和其他慢性疾病。同时,在一些人均寿命更高的一线城市,这个概率只会更大。
下面来聊聊重疾险。
重疾险,是指当被保险人患上保单内指定的重大疾病确诊后,保险人按合同约定定额支付保险金的保险。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投保人买了一份重疾险,到了后面如果受保人得了保单内保障的某种疾病的时候,保险公司会按照约定赔他一笔钱。
重疾险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能将未来可能得病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这样,当我们以后真正不幸得病时,可以得到一笔钱,其首先能补偿我们因不能工作而造成的收入损失以及维持家庭正常开销(如保证孩子上学和父母生活等),同时也能支持医保不能涵盖的医疗费用、护理费用、理疗费用等。
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和顾客需求的增长,现今的重疾险还具有赔付意外、身故和储蓄等功能。
同时,重疾险对于成人和儿童,有着不同的意义。
对于成年人来讲,它的意义是作收入补偿。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是,危疾的常规治疗费用往往不会击垮我们。因为我们基本都有医保和团体医疗险,而剩下的治疗费用,我们求助于亲戚朋友,甚至众筹,总能搞定。但是,不幸地是,一旦我们真正得了某种危疾,丢掉工作的概率基本是90%以上。所以说,我们收入没了,团体医疗险公司也可能不给续了,同时还有房贷车贷要还,老婆孩子要养,自己还要治疗。不说其他的,自己的心情都会很差,治疗的效果必定也会不高。
所以,对于成年人而言,重疾险主要是用来保障收入,让家庭正常运转,自己也可以安心养病,同时还可以尝试最先进的治疗方法和标靶药物。
对于儿童来讲,它的意义是给我们多一个选择。儿童并不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他们病了,作父母的扛起来就行。但是,一方面,儿童危疾的治疗对医疗手段、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等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医疗通胀让治疗费用越来越高。所以,儿童的重疾险,其实是给我们多一个选择,就是可以在不考虑金钱的情况下,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治疗环境。
所以,对于儿童而言,重疾险可以给我们提供多一个选择,可以尝试最好的药物,可以拜访最好的医生,可以去国外看病,而不用考虑钱的问题。
下面来聊聊香港重疾险的优劣势
关于香港重疾险的优势
保费较便宜,保障病种较多。
保费,简单来说,一款重疾险的保费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
P(保费)=A(风险费用)+B(附加费用)+C(储蓄保费,即保单现金价值)
A:根据生命周期表和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精算,香港人均寿命高,重大疾病发生率较低,故A项较低,从而部分地降低了总体保费。
B:即公司的运营成本,包括宣传费用、公司员工薪资、行政费等运营费用。
C:关乎预定收益率,因为香港保单以美元计价,故保险公司及其资管公司可以在全球投资,其投资渠道更宽,灵活性更强,收益率相对较高,故贴现后降低总体保费。
在保费方面,香港重疾原来最多可以作到比内地同类产品便宜30%左右。现阶段,一般可以做到比内地同类产品便宜10-20%,差距已经不大。
保障病种,香港保险普遍保障百种以上疾病,包括重疾、早期及严重儿童疾病等,还包括大陆保险公司基本不保的自闭症等。
在保障范围方面,近几年有一些大陆保险公司也出品了一些很有竞争力的产品,香港重疾与内地重疾的差距同样也已经不大。
严格审核,宽松理赔
香港保险业高度成熟,历史悠久,竞争激烈,且香港司法体系完善,金融市场化程度高。因此,香港各大保险公司对待业务非常严谨,此严谨性体现在投保和理赔上。
在投保审核上,从投保人的资金来源到健康申报到体检到核保,都相对较严格,所以说如果钱是黑钱或者出现体检问题,都会较严重地影响核保。在理赔上,因为投保时的准入门槛很高,所以保险公司往往会作出高效的理赔,住院医疗险一般能在1周左右完成理赔,重疾险的理赔一般在2周左右就能完成。
疾病定义较为宽松
投保一份重疾险,疾病定义至关重要。
疾病定义,简单来说,就是受保人要达到哪种患病程度保险人才赔付,此定义直接关系到受保人是否能拿钱救命还是拿钱丧葬。
内地方面,中国保协和中国医师协会于2007年发布了《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其中规范了25种重大疾病的定义,故内地保险业均统一采用此规范的疾病定义。香港方面,无统一规范,各家保险公司在疾病定义上都相差不多。
但是,内地重疾险疾病定义普遍较香港严格。比如,癌症的定义,在大陆方面,其定义要求恶性细胞不受控制地增长、扩散、浸润破坏,且可转移。香港方面,普遍不要求恶性细胞转移,还有几家主打重疾险的保险公司甚至不要求扩散。简单的说,关于癌症的重疾,就是大陆保险一般会在受保人癌症3.4期的时候赔钱,而香港保险往往在第1.2期就能赔钱了。
美金保单,储蓄分红,抗通胀
香港保险最大特色之一就是保单以美金计价,更国际化,可对冲人民币汇率风险。
不过,配置美金资产,我们也会面临汇率风险。但是,不管怎么样,配置一定的美金资产也能起到抗通胀的作用,因为美金的通胀率较人民币低。
同时,香港重疾险具有储蓄功能,保额会连年增长,具有抵抗通货膨胀和医疗通胀的功能。总的来说,重疾险的意义就是“没事存钱,存够后保终身,有事时就赔钱。
保单灵活
此处的保单灵活体现在,当受保人到了耳顺及古稀之年时,他可以自由取出保证现金价值加上多年的红利,用作退休金或者其他用途。
另外,并不是说我们在此年龄之前不能取出应有所得,是因为保单在存放一定年限后,即到了我们不需要保障的年龄时,取出来才是最合理的。投保重疾,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我们需要重疾险的保障功能。
免责条款较少
香港重疾险一般只有3个免责条款,即1)投保90天内的疾病及该疾病引起的手术2)由于自身原因导致的艾滋病导致的癌症及病毒性肝炎等3)自残引起的伤害。而大陆重疾险一般还有不保吸毒、枪毙、酒后驾车、战争、核爆炸等条款。
关于香港重疾险的劣势
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香港重疾险也不例外,其也有一些劣势和风险。
内地投保人需赴港投保
投保人需赴港投保,这样得保单才会是有效的、受保障的,任何在香港以外签约的保单均是非法的。不过,投保人给自己的子女(未满18岁)投保,子女则无需赴港。
客户需赴港投保,舟车劳顿不说,与之相伴的交通费、食宿费价格更是不菲。同时,一般客户赴港投保,往往会选择办理香港账户,而客户办理香港账户往往需要存够5000-10000港币不等的保证金,取出后保证金则会面临每月几十到几百不等的管理费。故就这一点来看,客户选择赴港投保相对于在当地保险公司投保,是相对麻烦的。
汇率风险
因为是美金保单,其无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汇率风险,具体体现在若人民币上涨,则投保人会面临保额相对贬值的情况,若人民币下跌,则他会面临交付保费上涨的情况。同时,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也是一个未知数。
从人民币兑美元走势图来看,从14年到现在,人民币进入了一个相对贬值的境地,但是,未来是什么情况谁也说不准。所以说,持有美金保单固然不错,但是这也是基于能承受汇率风险基础之上的。
区别吸烟和非吸烟人群
一般吸烟人群会额外加价5%-25%,对于吸烟的投保者,需要认真考虑能否接受加价。同时,若投保人在投保后戒烟,可以接受“尼古丁测试”,通过后可以恢复正常价格。
前期现金价值较低
前期现金价值较低意味着如果投保人在过了冷静期后退保,会遭受经济上的损失。
造成此项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保险公司会将保费投资于优质的中长期债券、房地产等项目,如果投保人前期退保,会造成投资的巨大损失;二是保险公司会于前期支出较多的有关于投保的成本,如核保费用、体检费用等。
所以,我们没想清楚之前最好不要投保,要退保也最好在冷静期内退保。
美金储蓄分红类产品,被行内人简称为“美金储蓄”。
美金储蓄不同于一般的理财,它更多地是作为优化家庭资产配置的方案,作为家庭资产的安全袋。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当我组成了家庭,有了老婆和孩子的时候,这时我有了1万块,我可能只会丢3000块进别人跟我推荐的那只股票了,剩下的钱,我只会选择放进余额宝里,在攒钱的同时,使用起来也比较灵活。
在这个阶段,我可能更多的是考虑怎么去生活;
而我有100万的时候,我首先会确保家庭风险已转移,配置齐基础的重疾险和医疗险,再拿出部分作中长期的规划,用以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和自己的养老问题,剩下接近一半的钱,我才会拿去放在腾讯的股票里。
在这个阶段,我更多的是考虑在有保障的基础上,怎样去博得更多的财富;
而我有1个亿的时候,再配置好基础的重疾险和医疗险之后,我可能会把剩下的绝大部分的钱,放在中长期的、稳定的投资中,再把一部分钱拿来做财富传承,至于高风险的东西,我可能都不会去碰。
在这个阶段中,我更多的是考虑怎么留住财富,不让其贬值和受损。
所以,美金储蓄并不能帮助我们在短期内实现暴富,它的意义更多的是让我们的财富更有保障,细水长流。
美金储蓄真正的应用场景,其实主要还是三类:
教育基金:父母买给小孩,作为小朋友的教育基金,同时兼顾他们的创业活动、生活费等。
养老基金:自己买给自己,优化资产配置,作为自己以后的退休金。
储备基金:一般是生意人买给自己,以分离个人与企业风险:单纯地放一笔钱在海外,留作备用。
同时,在教育基金中,很多父母往往也会考虑到自己以后退休的需要,故会在孩子的配置中,多放一点钱,将其演化成家庭基金。
如上所示,美金储蓄是专门用来解决家庭未来刚性消费需求的及优化家庭资产配置的方案,所以它具有低风险、相对高收益、复利滚存、强制储蓄等特点。
简单地说,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在海外种一棵树,在前期浇水施肥以后,中后期我们就可以摘果子吃,而且以后每年都可以摘果子吃,等到哪一天吃腻了,也可以把树挖走。同时,我们也可以选择让果子越长越多,最后连树一起挖走。
再简单来说,就是“存钱取钱”。很好的一个case是,0岁孩子刚出生就做一个英式分红美金储蓄,每年交10W美金,5年交完后,从他上大学开始每年取6W美金,一直取到90岁,账户里还有2000W美金。
下面来聊聊美金储蓄的优势和相应的劣势。
优势
优化资产配置
美金储蓄以美元计价,故在我们主体资产是人民币时,能优化我们的资产配置。不过,配置美金资产,我们也会面临汇率风险,而汇率的情况是变动的,所以也很难讲美金储蓄是否能够抵抗人民币贬值。
最后,不管怎么样,配置一定的美金资产也能起到抗通胀的作用,因为美金的通胀率也远远低于人民币。
投资收益较优
首先想要说明的是,美金储蓄的投资收益率并不高,如果我们的心理预期收益是每年6%的复利率且打算中长期持有的话,那么考虑美金储蓄是非常合适的。
收益率很重要,但在美金储蓄中,它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因为计价货币和金融政策自由等原因,香港保险公司投资渠道更广,往往可以在全球投资,如配置美国国债、配置苹果公司债,买下香港优质写字楼等,故其资管子公司能在正常的环境中获得较高的收益。
方案较灵活
美金储蓄相当于存钱,而存钱的意义就在于花钱,所以美金储蓄的存取灵活性相当重要。
方案较灵活指的是,我们持有美金储蓄一定年限后,拥有比较灵活的选择:可以继续让它长大,每年摘果子吃,也可以连同树一起挖出来,将收益用作子女海外教育资金、自己的退休金、海外资产配置资金。简单地说,持有美金储蓄当于客户拥有一个高收益活期美国银行账户。
另外,并不是说我们在前几年就不能取钱,而是在前几年取钱会不太划算一点。
无税务及债务问题
其实就所得税而言,无论是香港的人寿产品还是大陆的产品,针对于其分红和赔偿的款项,现阶段均不收个人所得税。就遗产税而言,香港在2006年已废除遗产税,而大陆现阶段无遗产税,故现阶段两地均不存在遗产税的问题。但是坊间多次传闻大陆遗产税正在酝酿中,在未来是否会缴纳遗产税还是个问号。同时,大陆方面虽已在法律中规定人寿理赔金不属于遗产,但针对于分红部分的收益是否会纳入遗产范围,仍有争议。故针对于避税来说,持有香港保单的纳税风险比大陆保单低的多。
就债务而言,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由于香港金融业极其注重顾客隐私且两地金融信息的交换存在天然的障碍,故大陆相关债权人很难得知债务人是否在香港持有保单(除非债务人自己告知)。同时,又因为香港法律和大陆法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司法障碍,就算债权人知悉债务人持有香港保单,其面临的相关追债程序也是相当复杂,如果在大陆起诉,需要经最高法批准,而其中难度可想而知。故总的来说,投保人持有香港保单是很难有债务麻烦的。
其实关于理赔的程序,全世界基本都是一个样。
程序不外乎是
1.联系自己的代理或经纪
2.填写相关理赔申请表(一般是3页左右),部分填自己的信息,部分由医生填。
3.附上自己的身份证明文件(身份证、港澳通行证或者护照等)
4.附上自己的医学证明文件及杂项(诊断报告、检查报告、入院消费单等)
5.将相关文件交给自己的代理或经纪,后续的事项将由他们跟进。
以上是传统的理赔流程。
由于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所以一些保险公司(比如香港最大几家)已经上线了电子理赔。用电子理赔的话,我们只需要将相关文件上传至各个公司的APP或者客户专属账号内,就可以方便快捷地申请理赔。而代理和经纪要做的,就只是帮助跟进了。
关于理赔的时间,在重疾险里,现在一般是2周左右,我见过最快的有1周多就搞定的(小孩单)。在住院医疗险里,现在一般是1周左右,最快的有5天左右搞定的。另外,在住院医疗险里,如果选择“直付”医院(如香港所有的私立医院,武汉的省人民医院等),那么是不用进行垫付,当然也就不存在报销的,保险公司会直接和医院结账。
关于理赔的货币,可美金、可港币、可人民币。可美金/港币支票,可人民币汇票,可人民币电汇。为了理赔更方便,一般都推荐开香港账户,拿美金或者港币理赔款,这样来去也都较灵活方便。
关于重疾险的优劣势,我已经写在上面了,供参考。另外一点就是,如果我们因为重疾,而在国外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那么内地的保险公司是不会认可国外医疗机构的报告的。所以我们必须回到内地,再做相关的医疗检查,拿到内地医院出具的医疗报告后,方可申请理赔。香港重疾险是全球赔付,只要我们是在国外政府处注册的医疗机构进行确诊治疗的,都可以进行正常的赔付。
关于住院医疗险的优劣势,客观来讲,相比内地的住院医疗险,香港的普通住院医疗险没有任何的优势,性价比不高。在住院医疗险里,香港有优势的是高端医疗险,总体来讲就是性价比高,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方面的99%的问题,基本都能解决,简单来说就是,全球医疗机构的VIP免费就诊卡。不过,高端医疗险,对于投保人身体要求较高。最后,如果考虑健康类的保险,特别是重疾险和高端医疗险,一定要做好健康申报,现在99.9%的拒赔,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因为健康申报。
谢谢回复。
劣势
汇率风险
未来人民币与美元的具体汇率情况,还是个未知数,谁都说不清楚,我们的大多数资产也都是以人民币计价,故汇率风险不可避免。
汇率风险体现在若美元走强,则保单保费增加;若美元走弱,则保单保额降低。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汇率怎样,持有美金保单总归是能降低货币单一化风险。
投资收益不高
再次强调一下,光从收益率来讲,美金储蓄的收益率并不高。全香港最优质的美金储蓄产品的年复利率仅能达到6%-7%。
如果我们期望通过配置这类保险而实现短期套利,那么美金储蓄绝对不适合我们。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老王打算给刚出生的孩子投保储蓄险,作为孩子以后的教育金和自己的养老金,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老王是打算给自己25岁的孩子投保,作为几年后的买房基金,那这种方案对老王而言,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
投保较麻烦
投保人配置此类保险遇到的主要麻烦,主要还是国家近年较严格的外汇管制所导致的换汇麻烦,及银联暂停结算香港保险业务所带来的支付麻烦。
不过,在现阶段每人每年拥有5W美金的外汇额度,三口之家15W美金的外汇额度的环境中,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是完全足够的。
前期现金价值较低
前期现金价值较低意味着如果投保人退保,会遭受较大损失。这一点对于考虑美金储蓄的人来说,非常重要,事先一定要认真考虑清楚。
造成此项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保险公司会将相关资金投资于优质的中长期国家债券、公司债券、商业地产等项目,如果投保人前期退保,会增加公司投资的成本;二是保险公司会于前期支出较多的相关费用。
@highestvicky
卖的最多的确实是重疾和理财。除此之外,高端医疗和终身寿险也都挺不错。平安的话,产品是很一般,但别人实力雄厚,综合来看其实也还好。
高端医疗险,是非常垂直化、细分化的一类住院医疗险。
最开始的时候,高端医疗险还叫做“国际健康险”,其是专门为驻华的外籍人士及其家属设计的商业住院医疗险,以方便他们在国内的就诊就医。后来,随着国内中产阶级和高净值人士对优质医疗条件、医疗服务、保障范围及全球医疗等需求日益增加,故“国际健康险”才变成了今天的“高端医疗险”。
简单来讲,高端医疗险就是国内公立医院国际部、特需门诊、国内外私立医院的VIP免费就诊卡。
高端医疗险,其实就是多一种选择权。
当意外先于明天到来时,我们可以任意地选择全球(亚洲)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大夫,最好的护士,用最先进的治疗手段,以及最先进的药物。
同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真正到了生患重疾的时候,高端医疗确实能让我们只用考虑最纯粹的事情。我们不用怕被公司炒掉,不用依靠子女,不用依靠亲朋好友,不用靠众筹,只需要安心养病。
那么高端医疗险有哪些特点呢?
全球保险
一般而言,高端医疗险在保障区域上,有三种类型:亚洲地区、全球(除美国外),全球(含美国)。因为潜在的医疗费用和保障范围上的差别,三者的保费也依次升高。举个例子,在同等情况下,美国版本的保费比亚洲版本贵一倍以上。
巨额保障
“高端”医疗险,其可赔付额度高自然是理所应当。一般来说,高端医疗险,其个人终身保额最高可达5000万港币,年保额最高可达2000万港币。简单来讲,只要一个人持有这张VIP就诊卡,无论他在什么地方,哪家医院,用的什么药物或花了其他什么钱,他每年最多可以花费2000万港币,终身最多可以花费5000万港币。
在细节上,高端医疗险能提供涵盖门诊咨询、入院手术、术后护理、紧急医疗、全球紧急救援等服务。我们能全额报销门诊、手术、住院、出院护理等费用,也能报销透析、化疗、电疗、标靶药物等费用,还能通过高端医疗险买到海外最新上市的新型药物。
但是,没有一款保险是万能的。高端医疗险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疾病都能受保(通常不保艾滋病并发症等),所有的住院费用都能全额报销(如持有半私家病房版本的高端医疗险,却入住私家病房),也不意味着所有与治疗相关的费用均能全额报销(有的保险不能报销器官捐赠人的手术费用)。
具体的保障范围、保障额度及报销比例等,在不同的版本里均有不同。
就医直付
一份高端医疗险没有就医直付,其价值就相当于少了一半。
就医直付区别于实报实销。在传统的住院医疗险,如果我们生病了,需要自己先行垫付,然后再向保险公司报销。而就医直付,从一开始我们就可以不带一分钱,在整个过程中也不需要花一分钱,所有的费用都是保险公司直接支付给医院。
但是,目前来看,支持就医直付医院的数量,还是相对较少,一般只是最顶尖的一批医院。
高额保费
在高端医疗险里,我们的年龄、健康状况、性别以及产品的类别等,都决定了其最终的价格。同时,高端医疗险保费较高,主要体现在保费会随投保人年龄和医疗通胀增长。所以,在高端医疗险里,“一年一小涨,三年一大涨”是必然的。
储蓄拍档
单独买一份高端医疗险,其实并不是主流的配置方案。
如果一份保障计划涉及到高端医疗险,常见的做法是配置一款美式分红储蓄险,然后用储蓄险每年的分红和保单价值,去供断高端医疗险。简单来讲,就是多买一份储蓄险,然后用6-10年的供款时间,买到一份终身的高端医疗险。
储蓄险供断高端医疗的配置方法,在孩子的保障计划里非常常见。因为孩子年龄小,无过往病史,所以保费低。于是父母可以用很少一笔钱就给孩子买到一份终身的高端医疗险。
高端医疗险是一类非常优秀的细分产品。
对于小孩,它是一份终身医疗方案。
对于中产阶级,它可以作为重疾的补充;
对于高净值人士来说,它性价比高,是就医质量的保障;
首先,还是先谈一下高端医疗险的概念。
抛开一直伴随高端医疗险的,诸如“高保障”“全球就医”“就医直付”等标签。若我们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高端医疗险的本质,其实还是“多一个选择”。
面对可能有副作用,但价格稍低的药物和最新的高端的,但是昂贵的药物,我们可以选择后者;面对嘈杂的普通病房和安静的私家病房,我们可以选择后者;面对单个独立的医疗团队和由众多专家组成的联合医疗团队,我们可以选择多听一个建议;面对国内的医疗机构和国外的医疗团体,我们想去哪儿,就能去哪儿……
总的来看,高端医疗险所赋予我们的,其实就是“自由度”。在医疗方面,很多看似会制约我们的事情,如果我们想做到,那么其实我们就能做到。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还是要我们每年都续保。同时,在高端医疗险里,其每年的保费会随着受保人年龄的增长和医疗通胀的增长而增长。
高端医疗险像是我们租了一件外套,替我们遮风挡雨,虽然优质,但它的费用会越来越贵。
有什么办法可以提前来解决这一问题呢?做一份“医疗融资”,把它“买下来”。
“医疗融资”常见于小朋友的计划中,因为其花费更少,保障更全面,故性价比更高。
在实际生活中,有非常多的父母会为自己的小朋友做好风险转移,同时也希望给孩子做一份教育金,以供他们以后生活、上学、创业、置业用。一方面是对风险转移有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财富管理有需求,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儿,却可以用一件事儿来解决,那就是“医疗融资”。
简单来讲,“医疗融资”就是用一份每年稳定派息、复利滚存的美金储蓄,来支付高端医疗险每年的保费。同时再用剩下的红利与保证金额,为小朋友未来的上学、生活、创业、置业做好准备。
需要注意的是,“医疗融资”中的“融资”,其实并不是我们日常中说所、所见与所谈的融资,因为在医疗融资里,我们并没有借钱。派发的红利、积存的利息和滚存的保证现金价值,都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钱。它的意思,更多的是想表达,高端医疗的保费是从美金储蓄中“借”过来的。
然后再简单谈谈美金储蓄。
美金储蓄大致分为两类,美式分红与英式分红。美式分红与英式分红的差别,非常简单易懂。
从结构上来看,美式分红与英式分红每年都会产生一个年度红利,在一定的年度后,都会产生一个终期分红。但是,美式分红的年度红利在每个年度,会以现金的形式派发出来,名为“周年红利”,而英式分红的年度红利会在每个年度,继续加在总保额上滚存生息,名为“复归红利”。
从投资标的来看,来自于美式分红的保费,大多数会投在固定收益类工具上,如债券、商业地产等;来自英式分红的保费,大多数会投在权益类工具上,如股票。
从收益与风险来看,美式分红的风险较低,收益也较低;英式分红的风险较高,收益也较高。
所以综合来看,考虑到在“医疗融资”里,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稳定派息,风险低,兼顾收益的美金储蓄来供断高端医疗险的保费,再考虑到操作的便捷性,所以我们往往会选择美式分红。
另外,英式分红的风险只是相对于美式分红比较高,其相对于其他很多投资标的,仍然属于低风险方案。不用英式分红做融资的另一个原因是用英式分红每年缴费,较美式更为麻烦。
最后,具体怎么选择高端医疗险,如何恰当地设定美金储蓄保额,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还是得回到家庭保障永远的起点:
家庭需求和财务计划
重疾险
重疾险对于成人和儿童,有着不同的意义。
对于成年人来讲,它的意义是作收入补偿。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是,危疾的常规治疗费用往往不会击垮我们。因为我们基本都有医保和团体医疗险,而剩下的治疗费用,我们求助于亲戚朋友,甚至众筹,总能搞定。
但是,不幸地是,一旦我们真正得了某种危疾,丢掉工作的概率基本是90%以上。所以说,我们收入没了,团体医疗险公司也可能不给续了,同时还有房贷车贷要还,老婆孩子要养,自己还要治疗。不说其他的,心情都会很差。
所以,对于成年人而言,重疾险主要是用来保障收入,让家庭正常运转,自己也可以安心养病,同时还可以尝试最先进的治疗方法和标靶药物。
对于儿童来讲,它的意义是给我们多一个选择。
儿童并不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他们病了,作父母的扛起来就行。但是,一方面,儿童危疾的治疗对医疗手段、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等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医疗通胀让治疗费用越来越高。所以,儿童的重疾险,其实是给我们多一个选择,就是可以在不考虑金钱的情况下,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治疗环境。
所以,对于儿童而言,重疾险可以给我们提供多一个选择,可以尝试最好的药物,可以拜访最好的医生,可以去国外看病,而不用考虑钱的问题。
同时,为儿童配置重疾险,有很多优势。
保费便宜
相对于大人投保重疾险而言,给儿童投保重疾险会便宜很多,因为儿童的风险系数相比成人来说很低。以主流重疾险举例,同样是20W美元保额的重疾险,0岁的男孩子购买重疾险和30岁不抽烟的男性购买重疾险相比,其总保费能差到接近40W人民币。
保障年限长
一般来讲,重疾险都是保障受保人终身,更准确地来说,都是保到受保人100岁。简单来讲,如果我们给刚出生的儿童投保重疾险,这份保单能陪伴到他/她100岁的时候。而给一位30岁的男性投保,这份保单最多只能陪他70年了。
复利收益较高
因为儿童的受保障的年限很长,而在保单里,每年的保额都会复利增长。这样,我们每年能得到一个不低于通货膨胀的收益,如果以后需要钱,我们也随时能够把它取出来。所以其实重疾险就是在存钱的同时,提供一份保障。
保障范围更广
成人买重疾险,是没有儿童疾病保障的。而我们给儿童投保重疾险,能使儿童受保儿童疾病,从而使保单的保障范围更广。
理赔无纠纷
在儿童阶段,特别是刚出生的小孩,身体大都非常健康,最多有些感冒发烧等小毛病。此时投保,在节省很多保费的同时,又因为没有任何疾病的记录,所以以后基本不会产生理赔纠纷。
在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经济条件、保障意识和国内保险行业乱象等影响和制约,所以在我们的父辈中,很少有人真正拥有除基础的社保之外的其他基础保障。
于是乎麻烦来了。在今天,医疗费用日益上涨,生活成本频频增高,疾病发生率急速攀升,重疾年轻化,等等等等。
医保虽然是性价比超高的保障,但是“花多少钱,办多少钱的事儿”,我们花在社保上1块钱,奢望它办出2块钱的事儿来,只能说是稍微浮夸了一点。
所以,历史遗留问题,看似是到了后人解决的时刻。
但是,不幸地是,在寿险领域,特别是健康险领域,很多问题并不是我们主观地想解决,就能解决得了的。因为他们大都面临这样一个窘境:年龄已经是五六十岁且在身体上有大大小小的毛病。
那么,在有限的操作范围内,我们该如何为父母做好保障呢?
配置住院医疗险
若父母身体条件允许且年龄不算太大,个人建议可配置永久可续保的住院医疗险。
住院医疗,类似于社保,属于实报实销型,同时其为消费型保险,需每年缴费,而且保费会随着受保人年龄增长而逐年上涨。
它和社保不同之处在于,住院医疗能突破社保的种种限制。简单来说,社保不能报的项目,如标靶药物,住院医疗能报;超过社保报销上限的医疗费用,住院医疗也能报;社保不能提供的看护、理疗等,其也能提供,等等。
那么,住院医疗看似与社保功能重合,我们是不是可以不交社保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社保和住院医疗险可以搭配来使用,让总体费用更低,且更加高效。
因为在住院医疗中,有个叫做“垫底费”的概念。配置社保,让社保先支付“垫底费”以下的医疗费用,使社保发挥作用。同时选择最高垫底费版本的住院医疗,来降低整体的保费。
同时,在住院医疗里面有个概念,叫做“保证续保”。简单来讲,如果我们配置了一份“保证续保”的住院医疗险,那么只要我们想一直持有它,就能够一直持有。
个人认为“保证续保”在住院医疗中,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老年人保障配置中。
很简单一个道理,在父母这个年龄,我们很有可能好不容易挑选到一款可以买得到,而且相对满意的住院医疗险。结果过了几年,我们突然发现不能续保,继续持有该份保障了。而那个时候是我们正需要保障的时候,同时,如果此时再为父母重新配置一份住院医疗,那么由于年龄的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一般来说,我们有两个时间点最适合买重疾险。
第一个时间点是0岁
此时投保,不光手续简单(身体健康,无需见医生,递交各种医疗报告);保费便宜(20W美金癌症多次赔付重疾险、25年缴费,相比30岁不抽烟男性,总共节约近6-7W美金);保障期长(重疾险保终身,0岁投保能保100年);以后没有理赔纠纷(什么问题都没有,保险公司眼中的完美体质);而且当我们一生平安,后期想要直接退保时,也能拿到一笔丰厚的生活费(此时的年复利率往往可以达到4-5%)。
可以说,总的性价比非常之高了。
第二个时间点即是现在
在保险领域,重疾险是一种即使我们有钱,也可能买不到的东西。因为保险公司是盈利机构,而不是慈善机构,它会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条件进行风险测算,如果投保人的风险较正常人高,那么可能会加价或者除外某些部位;如果明显高于正常人,那么结果只能是拒保。一旦有了拒保记录,再去别的保险公司尝试投保,也基本会是同样的结局。
风险系数会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简单来说就是,随着年龄增大,我们买不到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
在现在的情况下,可以说绝大部分人都需要重疾险。如果我们当下是健康的,而现在有能力提早把未来可能的风险及时转移掉,即使是38岁或者40岁,配置重疾险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在我日常的工作中,经常会发生以下的场景:
客户兴致勃勃:“听说你们的美金储蓄很不错哎,介绍介绍呗。”
我:“好的,美金储蓄的概念是,产品结构是,用途是……。”
客户继续兴致勃勃:“听起来果然很不错的样子,它的收益率是多少呢?”
我:“如果我们的心理预期收益,即每年的复利率是6%左右,且打算中长期持有的话,做美金储蓄是比较合适的。”
客户顿时没有了兴趣:“你们这方案一般啊,收益率这么低,怎么还这么多人买,我自己买股票/基金/比特币都能做到…你们卖的是情怀吗?”
我:“厉害厉害,您这种天才投资者,那肯定是不需要这种储蓄啦,我们来看看重疾或者高端医疗吧。”
在这种情景中,我个人基本上都不会再继续美金储蓄的话题。这并不是因为我词穷,没有合理的、客观的、正确的理由去说服他。
关于视角
刚刚说到,很多客户的视角,往往只是美金储蓄本身,简单来说,他们只关注两个字:收益。他们兴致勃勃而来,却往往扫兴而归,因为美金储蓄并不能承载得起他们对于收益的梦想。
我们的视角,往往是基于家庭,更多地是考虑家庭整体理财方案。简单来说,我们更关注家庭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基本的保障型配置占比多少,中长期稳定的投资占比多少,高风险高回报的上层建筑占比多少。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
当我有了1万块的时候,别人给我推荐一只股票,我要是觉得不错我就直接全买了;
当我有了100万的时候,除非别人给我推荐腾讯,我是不太可能会把100万或者大部分全放进去的;
当我有了1个亿的时候,即使别人给我推荐国家队领头的项目,我都只敢投一部分钱进去。
更简单的一个道理:
当我组成了家庭,有了老婆和孩子的时候,这时我有了1万块,我可能只会丢3000块进别人跟我推荐的那只股票了,剩下的钱,我只会选择放进余额宝里,在攒钱的同时,使用起来也比较灵活。
在这个阶段,我可能更多的是考虑怎么去生活;
而我有100万的时候,我首先会确保家庭风险已转移,配置齐基础的重疾险和医疗险,再拿出部分作中长期的规划,用以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和自己的养老问题,剩下接近一半的钱,我才会拿去放在腾讯的股票里。
在这个阶段,我更多的是考虑在有保障的基础上,怎样去博得更多的财富;
而我有1个亿的时候,再配置好基础的重疾险和医疗险之后,我可能会把剩下的绝大部分的钱,放在中长期的、稳定的投资中,再把一部分钱拿来做财富传承,至于高风险的东西,我可能都不会去碰。
在这个阶段中,我更多的是考虑怎么留住财富,不让其贬值和受损。
所以说,整体的解决方案,在不同的情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是极不一样的。
关于美金储蓄
接下来再聊聊美金储蓄
美金储蓄非常简单易懂,其实就是一个存钱取钱的过程。
最简单的一个case是,小朋友刚出生,就给他做一笔每年缴费10万美金,5年交完的方案。交完后,我们就假装忘记了有这个东西,然后在小朋友18岁的时候,突然记起来,随后每年取6万美金,一直取到他90岁,取完后账户里还有2000多万美金。
同时,因为美金储蓄是保险方案,所以比较稳,风险低,自然收益也不高。另外,它每年复利滚存,是懒人理财,也没有所得税、遗产税和债务的问题。
总的来说,两个字始终贯穿着美金储蓄:简单。
美金储蓄真正的应用场景,其实主要还是三类:
教育基金:父母买给小孩,作为小朋友的教育基金,同时兼顾他们的创业活动、生活费等。
养老基金:自己买给自己,作为以后的退休金。
储备基金:一般是生意人买给自己,以分离个人与企业风险:单纯地放一笔钱在海外,留作备用。
同时,在教育基金中,父母往往也会考虑到自己以后退休的需要,故会在孩子的配置中,多放一点钱,将其演化成家庭基金。
关于美金储蓄的种类,主要分为两类:美式分红与英式分红。
“美式分红”与“英式分红”,看似高大上,其实非常简单易懂。
从结构上来看,
美式分红每年会派发出现金流来,我们可以拿着花,不想花也可以放在保单里,继续复利滚存,但滚存的基础是分红;
英式分红每年也会派发红利,但并不是现金,它的红利会加在保额上,继续复利滚存,滚存的基础是保额。
从投资标的来看,
美式分红的主要投资标的是固定收益类工具, 像国债、公司债和写字楼等;
英式分红的主要投资标的是权益类工具,像股票。
从风险和收益来看,
美式分红风险略低,收益自然略低;
英式分红风险略高,收益自然略高。
不过总的来说,保险方案,风险都不高,看看收益就知道了。
总结
综上所述,
你要问我美金储蓄好不好,我说肯定好;
你要问我支不支持美金储蓄,我肯定支持;
你要问我到底要不要做,我觉得你还是先看看自己的情况吧。
在人身险(寿险、重疾、医疗、意外)里面,除了中资外资保险公司、五花八门的产品、保险公司麾下代理人、第三方独立经纪人等。大家讨论最多的,最关心的,那肯定就是理赔了。
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当我们成家立业,有了想要守护的人,自己的家庭需要保障的时候,我们开始着手研究公司、研究产品、研究代理人/经纪人、研究保额、研究各种条款等。研究了大半年后,我们终于作出了决定,初步构建起了家庭的安全防火墙。同时,与之伴随而来的是每年续保时不菲的保费。在这样的努力之下,如果说到了我们真正需要赔偿,来渡过难关的时候,保险赔不出来。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处境和心情,可想而知。
理赔,其实并不是一个玄学问题。理赔的问题,细分来说,其实就只是两个问题
“你们的保险要怎么理赔啊,麻不麻烦啊”
“你们的保险赔的出来嘛,是不是骗人的”
我们今天就认真地来讨论一下这两个问题。
理赔的流程
其实关于理赔的程序,全世界基本都是一个样。
程序不外乎是
1.联系自己的代理或经纪
2.填写相关理赔申请表,部分填自己的信息,部分由医生填。
3.附上自己的身份证明文件(身份证、港澳通行证或者护照等)
4.附上自己的医学证明文件及杂项(诊断报告、检查报告、住院消费单等)
5.将相关文件交给自己的代理或经纪,后续的事项将由他们跟进。
在互联网时代,电子理赔会在不久的将来(其实现在很多保险公司,都已经在大力推广了)成为主流。在使用电子理赔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将上述相关文件上传至各个保险公司的APP或者客户专属账号内,就可以方便快捷地申请理赔。而代理和经纪要做的,就只是帮助跟进了。
甚至在以后,即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打破了信息壁垒,共享数据库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提供相关身份证明文件,就可快速申请理赔了。不过,个人的数据,终究是关系到个人隐私,以后的各个机构能否共享数据,还是很难讲。数据的所有权,是个人的,还是机构的?大家各持己见,众说纷纭。这些话题也一直是社会中很敏感的一类话题。
以上主要是重疾险或者住院医疗险的理赔。
关于身故和意外的理赔,大体上也和上述程序类似,但情况相对复杂一点点。在身故的赔偿里,一般说来需要受益人出面,递交死亡证明、死者的身份证明文件及受益人的身份证明文件等。在意外的赔偿里,则要分意外身故、意外残疾、意外医疗等,分别来索偿。不过总的来说,程序和流程,也都与上面的差不多
@lcy630409 咦,这个表情是怎么回复的。
在这里还是想普及一下为何要如实申报和如实申报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一定要明确:
保险公司是盈利机构,不是慈善机构。
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做的是买卖,双方需要具备契约精神,遵守规则。
只要掌握了这两点,我们理解如实申报和如实申报的重要性,就很简单了。即
投保人遵守了规则,保险公司就不能违背这个规则。举个例子,投保人如实申报,保险公司同意承保,以后出了问题,保险公司就得按规则来理赔,因为投保人自己遵守了规则。
保险公司遵守了规则,投保人也不能违背这个规则。举个例子,投保人自己有癌症,在投保时却宣称自己是健康的,保险公司正常承保。但是到了理赔的时候,肯定是会有麻烦的。因为投保人没按规则来,所以保险公司也不会遵守规则。
在重疾险领域,通俗来讲就是,投保人可以选择将自己未来可能生病/身故/残疾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可以选择接受与否。在投保人的选择中,他需要如实告诉保险公司他现在的身体状况;在保险公司的选择中,他需要明确地告诉投保人,根据投保人现在的身体状况,保险公司厘定出来的风险等级,反映到核保中就是,正常受保/加价/除外/拒保。从一开始到以后的结束,双方都需要遵守规则,不然整个契约基本没有效力。
@zhangnuqin 谢谢表扬,哈哈哈。有什么问题或者想要了解的,可以直接回复我,或者微信我。
@XiongJoJo 广不广告无所谓,有干货就行。
那么在保险领域中,对于一个保险从业人员来讲,如何去定义“专业”呢?简单来讲,什么才叫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呢?
如果说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指的是对公司和保险产品的了解程度。那么我们肯定比不上精算。因为他们才是创造者,我们最多算是一个使用者;
如果说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指的是根据客户健康申报事项,对客户的身体情况作出评估的能力。那我们肯定比不上核保部门的同事和公司的驻场医师。我们能够凭借的,只有自己和同事们多年的从业经验;
如果说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指的是能够帮助客户做一个完整的家庭资产配置方案。那我们肯定比不上专业的家族办公室。我们能够提供的只有保险方案,像债券、股票、信托等资产配置方式,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帮助客户对接。
这样来看的话,好像我们只是三者或者多者的交集。简单来说就是,好像我们什么都懂,但是什么也都不特别精通,除非在之前就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但现在转行过来做保险。如果大家觉得这种描述有点难听,就可以把它理解为“懂保险产品和资产配置的人里,最懂医疗的”,等等。
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好像也不太“专业”的样子。因为如果一个职业没有一定的专属于自己本身的技术壁垒,那么该职业岂不是人人都可以做。人人都可以做的职业,也谈不上专业吧?
曾经我也对这个问题很疑惑,但是随着自己工作年限、经验和阅历的增长,以及和同事们之间的交流,我对于保险人员的“专业”,有了我自己的看法。即,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是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理解客户最需要的东西,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他解决方案,同时让整个过程轻松愉快且高效。
是的,精算的同事更懂产品,但我们去买一个冰箱的时候,一般也不太会想去了解冰箱制冷的原理;
核保同事和医生更了解客户的身体,但投保的核心却是客户的需求和合适的保障;
家族办公室的人更擅长资产组合,但我们面临的大多数也只是需要保障的“衣食父母”类客户,真正有一定条件的想完成全方位资产配置的客户,也有足够多的资源和渠道去达成他们的目标。这一点也不用我们来替他们操心了。
所以,我们作为客户和公司之间的联络点,确实是需要尽可能掌握更多的产品知识,也就是要更懂保险本身。也需要了解更多的医学知识和核保标准,帮助客户预先解决可能潜在的麻烦,也就是更懂核保。同时,也需要学习更多的资产配置及税务法律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更懂资产配置。等等。
我有一些做企业的朋友和客户。每次在拜访他们,并同他们交流的时候,大家除了聊到自己的近况,聊到最新的热点问题,聊到家庭保障和资产配置,还会聊到“债务”这个话题,并且聊到的频率还很高。
和他们这种企业主/创业人聊到的“债务”,其实并不等同于和其他朋友聊到的债务。他们关注的,甚至是为之焦虑的“债务”,其内涵其实是超过其他朋友所理解,所接触到的债务的。总的来说,不同的人群在面对“债务”这一词时,有彼此不同的关注点。
比如,当我和其他的没有做企业经历,也没有创业经历的朋友们聊到债务时,正常的反应一般是,大家互相吐吐苦水“房贷有多少钱,要还多少年”“车贷有多少钱,要还多少年”“信用卡每个月要还多少”“蚂蚁花呗要还多少”等等。而和创业的朋友们聊到的“债务”,即他们所关注的“债务”,其实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政策、现金流和公司债务及家庭资产的分割。
关于政策
在我国,人民政府掌控国家运行的方方面面。经济领域,也一直是其管理的重点。而信贷政策,更是重中之重。
中央政府主要通过信贷政策里的两个孪生兄弟——贷款供应政策和贷款利率政策——来影响各行各业的运转。简单来讲,贷款供应政策决定我们能否拿到钱,拿到钱的难易程度,以及拿到钱的数额大小等;贷款利率政策决定我们的还款利率。两者综合影响我们的融资渠道、借贷成本,以及我们将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现金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虽然好像川普统领有孤立主义的倾向),外国政府的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也会影响我国的政策,进而转嫁给我们。比如,美联储打出减税、加息和缩表的组合拳后,我们自然会承受外资出逃的压力(当然,回不回的去是另外一回事儿)。进而,美国的货币政策就会影响我们的相关政策。再比如,美国商务部禁止中兴购买零部件(主要是芯片)。那么在双方商谈无果后,国家颁布一系列促进国产芯片行业发展的政策,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国产芯片厂商就可能就会享受到一系列在信贷政策上的红利。
世界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信贷政策也同样如此。所以,我们有焦虑,缺乏安全感,也是常态。
关于现金流
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企业主/创业者,都或多或少有来自现金流的压力。
简单解释就是,在收入方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只存在于理论中,除非你有绝对的壁垒,从而创造了一个卖方市场,比如老干妈。所以,赊销是太正常不过了。而赊销就有一个收款期的问题,更有一个坏账的问题。在支出方面,我们却更多面临的是实时支出,水电费必须按时交,工资必须按时发,税务必须及时清偿,贷款也是需要及时偿本付息。所以,在现代商业运作中,因为收入和支出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也存在坏账和这样那样的风险,所以大家才经常会为现金流而担忧。因为资金链断裂而跌落神坛的诸多案例,时刻让大家紧绷着神经。
我们在这里探讨的债务问题,尤其是前面的即信贷供应政策和信贷利率政策,都会直接影响到我们未来的现金流。
具体的情景可能是,因为经济萧条,或者是行业受限,又或是因为公司自身财务,运营和管理等出现问题,我们只能拿到更昂贵的资金。比如债权人要求我们存入足够的保证金,要求我们在更短的时间内偿还债务,提供给我们贷款利率更高的资金,还要求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等。
同时,在实业疲乏,融资成本高昂的现在,利润率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债务的杠杆优势无法被有效利用。于是,在此消彼长之下,很多朋友的情况更加严重。甚至有朋友戏称,现在做企业其实就是在做慈善。
关于公司债务及家庭资产的分割
中国企业家所承受的,来自于债务的风险和压力,无疑是世界前列。
因为除了上述的两项外,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企业债务很可能成为企业主的家庭债务。因为在我们举借债务的很多时候,对方都会要求企业法人,或者实际控制人,甚至家人,承担连带责任。简单来讲,就是债权人把有限责任公司,变成了无限责任公司,公司一旦出现问题,企业家的家庭也会跟着遭殃。
所以,即使是再雷厉风行的企业家,在面临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仔细考虑,慎重决策。要不就把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国家队;要不就提前规划,做好资产管理。当然,更佳的解决方案肯定是两手抓,两手硬。
对于每位创业者来讲,及时将企业债务和家庭资产有效隔离,建立家庭资产的防火墙和安全袋,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将企业做大做强。
在保险的世界,关于上述债务的问题,我们能不能为之提供一些解决方案呢?
答案是,保险是能作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的。一方面,保险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比如其就解决不了信贷政策变动的问题,最多只能作为个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提供储备资金。另一方面,成熟的完整的解决方案,肯定是系统性的方案,系统性的方案,肯定讲究一个“综合搭配,协调合作”,用单一的保险去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
在下次的文章中,我将会围绕我们今天聊到的债务问题,试着用保险的思维给出一些解决的方案。当然,我的思考无疑是会站在企业主个人的角度,重点阐述保险,因为其特殊的设计结构,所能起到的相对的债务隔离的功能。
在上文中,我们谈到了企业主/创业者所关心的“债务”问题,重点阐述了政策、现金流和公司债务及家庭资产分割的问题。
站在个人的角度上来看,我们很难影响到国家的信贷政策,除非我们是X二代,X三代。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是X二代,X三代,那么我想我们应该也不会担心这些“债务”的问题。在我们所处的世界中,总会有很多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事件发生,我们不能影响它发生的概率。我们能做的,就是放弃能改变它的想法,然后提前准备,以减少它们发生后带给我们的损失。
在现金流方面,相比于面对政策时“手无寸铁般的无助与无奈”,我们在这里,其实还是掌握了一些主动权。在经济运转中,有经济周期的概念。在行业发展中,也有行业周期的概念,两者可以统称为历史的进程。历史的进程,再加上个人的奋斗,可以说就是我们自身的成就了。但是无论自身的成就是大或小,在个人的人生轨迹中,有高潮,肯定也就会有低谷;有盆满钵满的时候,也有现金流吃紧的时候。
过早客微信公众号:guozaoke • 过早客新浪微博:@过早客 • 广告投放合作微信:fullygroup50 鄂ICP备2021016276号-2 •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