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个神级前奏 |
回顾创造了西方文明最灿烂一页的基督教文明,音乐上最伟大的贡献都由德国人作出,这绝不是偶然的。
正是马丁路德“信徒皆祭司”的神学思想,把圣乐从天主教神职人员专司的特权下解放了出来,成为所有信徒共同向神献祭的普天颂赞。马丁路德不仅将圣经译为“白话的”德文,并亲力亲为,创作了大量的德文圣乐,使大众可以籍着共同歌唱,直接在崇拜中参与对神的赞美。一时间,城里,乡间,千百首“众赞歌”从千百万神的儿女口中传唱出来,蔚为壮观。
这次德国音乐的大复兴,直接造就了三位作为改革宗基督徒的大作曲家。
第一位当推被尊为“西方音乐之父”的巴赫,为乡民们传唱的圣歌编配,他的《三百七十一首众赞歌》已被公认为近代西方音乐的基点;而在他几千首作品中,《B小调弥撒曲》和《马太受难乐》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能与巴赫圣乐并立的无疑是另一位:亨德尔。他的《弥赛亚》,其中《哈利路亚》一曲更早已为大家所熟悉。
作为路德宗的信徒,勃拉姆斯也是这样在圣乐的领域里接过了马丁路德的棒,而《德意志安魂曲》就是他最重要的圣乐作品。
为什么是《德意志安魂曲》?
其实这只是个字面上的直译,更准确的译法应当是《一部德文的安魂曲》。全部原因就是勃拉姆斯有意摈弃天主教对《安魂曲》的所有归范和拉丁文的制式唱词,而直接从马丁路德的德文本圣经中节选经文。超越天主教《安魂曲》礼仪性的功用,在他的音乐中,神永生的应许透过主耶稣的救恩更加亲切地传达出来。
勃拉姆斯的大半生是在号称“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度过。
在他那个时代,莫扎特,贝多芬早已逝去,整个社会被享乐主义弥漫;浮华,夸张的所谓“浪漫”风气更渗入到艺术的各个角落。所以当勃拉姆斯的深刻信仰透过他一部又一部力作呈现出来时,所有的人们都震惊了。然而,人们往往被勃拉姆斯精湛的艺术造诣折服,却忘了深究这位大师音乐所载的内涵,以至于他有一次要特别指出:“很多人不知道,我们住在德国北部的人每天都渴望读圣经,不能一天不读圣经。就算是书房里不点灯,我也知道圣经摆在哪里。”就是这个信念使勃拉姆斯一生“不效法”并远离世俗,只为讨神的喜悦孜孜不倦。
马丁路德“魔鬼无权使用好音乐”的理念也被勃拉姆斯认同。
勃拉姆斯并不是个富家子弟,相反,他出身于汉堡一个贫民的家庭,这反而令他从小就认清了虚伪浮华的真相。信仰使勃拉姆斯拥有了崇高的品味,他绝不向二流的东西低头。结果,艺术上的精益求精,或曰:为求体现那“永存的道”的严谨态度,使“十年磨一剑”成了勃拉姆斯的家常便饭。他著名的《第一钢琴三重奏》在脱稿三十七年后,又被推倒重来;其《第一交响乐》则写了十年;而这部《德意志安魂曲》乃是勃拉姆斯二十四岁那年动的笔。钻在维也纳的斗室中,他的草稿不是一张一张地撕,而是一本一本地扯!十一个寒暑,到全曲完工的那年,他已是不惑之年的三十五岁了。
整个《德意志安魂曲》就是勃拉姆斯生命的见证。
至亲的亲友相继离世——特别是慈母和恩师舒曼的死——使他更痛切地经历了“死阴的幽谷”,也更亲切地体会到主耶稣的救恩。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德意志安魂曲》移去了传统安魂曲“愤怒的日子”、“用火来审判世界”,这类“战搮的”和“恐惧的”唱词;相反,神永生的应许带来的“没有人能夺去”的喜乐,则从乐曲的一开始,就被更多的强调。
“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这永恒生命的信仰就是全曲的中心。
卡拉扬指挥: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哈利路亚合唱曲 亨德尔《弥赛亚》
过早客微信公众号:guozaoke • 过早客新浪微博:@过早客 • 广告投放合作微信:fullygroup50 鄂ICP备2021016276号-2 •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