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武大附近好吃的馆子 |
丁字桥108号,一座普通的居民小区。
居民们来来往往,生活平静。
很少有人知道,30年前,这里是中国创新奇迹的发起之地。
1987年2月,一份《关于成立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的请示》出现在武汉市科委领导案头。
文件落款为“东湖智力密集小区规划办公室”。在当时,“智力密集”是个新名词,犹如今天我们谈论的人工智能,周身散发着簇新的气息,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查阅历史数据,1986年底,武汉高校职工总数达49374人,截止1987年3月,武汉共有自然科学研究机构468个,社会科学研究机构90个。仅洪山区就有高校21所,中专26所,中央和省属科研机构22家。
聚集的智力犹如岩浆冲撞着固化的体制。
1982年,武汉发生一起轰动全国的“技术投机倒把案”,国营181厂工程师韩庆生等四名工程师被关进监狱,原因是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为一家乡镇企业设计了两套生产污水净化器图纸,编写了2万多字的产品技术说明,获得了每人600元的报酬。
救活了企业,自己却坐了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离经叛道”的科技人员想要走出高墙深院,举步维艰:
创办公司必须要找个挂靠单位;民办企业被视为个体户,享受不到国家给予国营单位的各种待遇;“下海”创业的科技人员的人事档案、组织关系等没有部门管理……
“如何对东湖地区民间兴办的科技企业采取某种配套的特殊政策,以便对其实行系统保障、扶持和引导,形成一种有利于这些企业发展的特殊的‘小环境’,刻不容缓。”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早期创办者之一龚伟回忆说,为敢于走出体制创业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可以挂靠的“庇护所”,正是催生中国第一个孵化器的最原始初衷。
丁字桥108号,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通讯兵站,一座破旧的营房、一块牌子、一部电话,这就是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全部家当。
最初,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筹备小组只有龚伟、杨念群、田泳汉,赵庆、梁雯等5个人。他们连夜油印“招‘蛋’入孵”的小广告,每天一早就骑着自行车到附近高校的告示栏中张贴。
但是,当时很多人还觉得“下海”是不务正业,创业中心的广告在高校中引发了极大争议。有一次,武汉大学保卫处的同志把龚伟叫到办公室狠狠地训了一通,还给他扣上了“扰乱学校教学秩序”的大帽子。
任何领域的“吃蟹者”,都是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的,在龚伟等人的心中,创业中心也是一个乌托邦一样的存在。
在开头提到的请示文件里,创业者中心的筹备者旨在对标中关村。他们要学习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经验,办成北京四通集团公司那样的高技术企业,一年产值达1亿元,上缴利税达1000万元,“东湖地区如能办成一批这样的企业,则有可能从另一个途径形成武汉市的新兴高技术产业。”
▲中国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最大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四通
没想到,顺势而生的东创一呼而应。
1985年, 中国第一代激光专业毕业生孙文从武汉一家研究所出走,“下海”创立楚天光电子公司。
整整一年,他没有接到一个订单,只是靠贷款苦苦支撑。得知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成立后,孙文只花了2天时间就搬了过去。
1987年,楚天激光成为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第一批入孵企业,得到120平方米的免费生产场地,以及近100万元的贷款。孙文回忆,那种感觉就像“找到了归宿”。
1990年,创业中心通过国家火炬计划申报途径,为楚天激光争取到460万元的信贷支持,并联合数家企业成立担保基金为其担保。两年后,楚天激光在创业中心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股份制改造,随即进入规模化发展时期。
如今的楚天激光,已经成长为中国最大的医疗和工业激光基地,产品遍布世界各地.掌舵光谷旗舰,孙文感慨满怀:“如果没有创业中心的全力辅助,绝不会有今天的楚天激光。”
1988年,从武大毕业的王丽丽进入东创创办凡谷电子,今天,凡谷电子已成为国家通信行业的明星企业,于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
1989年,中国舰船研究院技术员张海澎在东创创办武汉三特,注册资金3万元,今天“武汉三特”创下了索道行业的“中国第一”,于2007年上市;
1993年,武大青年教师陈义龙入孵东创,创办凯迪电力公司,今天的凯迪已成为我国能源、环保行业的龙头企业;
从第一年孵化的六个项目开始,到迄今共孵化出中小型科技企业2168家,东创人始终以创业者的姿态,与创业者一起成长,走出了一条锐意创新、敢为人先的奋进之路。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火炬计划”正式实施,武汉经验被复制开来,科技企业孵化器被列为“火炬计划”重要内容,开始在中国遍地开花。
1987年至2000年,全国孵化事业在火炬计划的强力推动下进入迅猛发展期。
在东部沿海地区,孵化器发展的数量、质量、政府投入的资金和政策力度都远远超过武汉,很多武汉科技人才都被东部沿海地区吸引去创业发展。
在此情况下,武汉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快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步伐的政策,并决定在当时启动伊始的光谷建设一个规模型孵化器——光谷创业街,鼓励吸引大批的大学老师、科技人才、青年学子投身于光谷科技创业的活动,“截留”大批到异地去创业的科技人才和团队,增强光谷、武汉科技创新的活力。
时值光谷刚起步,限于当时高新区政府的财力,管委会决定,光谷创业街由民间集资营造。
当时中国已有几百家企业孵化器,全部都是由政府投资建设,没有一家是民间资金建设的;孵化器营运服务费用也全部由财政支付,没有一家依靠自身的利润维持。
难,但不是办不到。2003年,东创人依靠市场机制筹集近8亿元社会资金,建设完成了中国第一个超大规模的企业孵化器建设,开创了民间资本投资企业孵化器建设的先河。
创建中国第一家孵化器、编写中国第一本《企业孵化器教程》、开启了中国第一个对孵化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孵化器,建设了中国第一条科技创业街、第一个走出国门建设海外孵化器,第一个尝试孵化器产业化理念,武汉东创创造很多“中国第一”。
“东创”初创的1988年,时任联合国科技促进发展基金会主席的鲁斯坦•拉卡卡曾来参观,形容这里是他见过的“世界上最简陋的孵化器之一”,但是,“你们的理念和服务精神是与世界接轨的,你们很有前途!”
2017年5月,30年后,科技部火炬中心为拉卡卡和龚伟颁发荣誉证书。丁亚·拉卡卡代已逝的父亲领奖,他说,中国孵化器的历史,从武汉东湖开始计时,“如果父亲知道中国的孵化器数量已成为世界第一,一定会非常欣慰”。
今年是中国创新孵化30年。9月18日,在孵化器发展的原点——武汉,“中国创业孵化三十周年座谈会暨双创峰会(武汉)”将召开,东湖之畔,让我们重新聚首,以创业者的姿态,再次出发。
过早客微信公众号:guozaoke • 过早客新浪微博:@过早客 • 广告投放合作微信:fullygroup50 鄂ICP备2021016276号-2 •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