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时间少了, 隔了这么久, 才做了一个网站 |
我问deepseek,人工智能最大的局限在于没有主体性吗?
人工智能(AI)的局限性涉及多个层面,而“缺乏主体性”确实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但并非唯一的根本局限。以下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一问题:
现阶段AI的核心矛盾并非“缺乏主体性”,而是功能性与人类需求的错位:
- 工具智能 vs. 通用智能:AI擅长特定任务(如图像识别),但无法像人类一样跨领域灵活思考。
- 效率优先 vs. 人性化需求:AI优化目标常与人类复杂需求(如公平、情感连接)冲突。
简言之,AI的局限性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缺乏主体性仅是冰山一角。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技术突破、伦理框架和社会协作的协同演进,而非单纯追求“赋予机器意识”。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追问!要厘清“泛化能力不足”和“功能性与人类需求错位”是否直接源于AI的主体性缺失,需要从技术逻辑与哲学逻辑两个层面进行交叉分析。以下是逐步拆解:
从现象上看,这两类问题似乎与AI缺乏主体性有关:
1. 泛化能力不足:
- 如果AI能像人类一样拥有“自我意识”和“认知框架”,似乎可以通过主动探索环境、抽象概念来提升泛化能力(例如婴儿通过少量观察学会“物体恒存性”)。
- 当前AI的泛化依赖被动接受数据,缺乏对世界的主动建模能力(如物理常识、因果关系推理)。
但需注意:这种关联更多是隐喻式的类比,而非严格的因果关系。技术瓶颈的本质需要更具体的技术哲学分析。
技术根源:
主体性并非必要解药:
技术根源:
主体性的双刃剑效应:
主体性(自我意识、意图、价值判断)与认知架构(信息处理方式)是两个不同维度的问题:
突破方向:
简言之,将AI的局限归因于“缺乏主体性”是一种直觉上合理但技术上不精确的隐喻,真正的钥匙藏在认知科学、算法设计与伦理工程的交叉地带。
对“泛化能力不足”和“功能性与人类需求错位”是否直接源于AI的主体性缺失的回复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人类个体都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意图,更不能期待其它人类了解。作为工具可以按工具使用者意图和预设来动态调整。
2、概念即认知,许多抽象概念都源于具体的身体经验,并通过隐喻的方式映射到更复杂的领域。例如,时间被经常隐喻为空间(如“过去在后面,未来在前面”)。
人机叫交互,人人叫交流沟通
3、不同感官或运动模式之间的联系帮助我们建立概念之间的关联。例如,“上”和“下”的概念源于重力的感受以及身体竖直方向的感知。
4、智能是比出来的,不是学出来,是比较级是形容词
5、结论:主体性只是被隐藏,当下AI虽然不是AGI/ASI,但主体性并未缺失,它体现的是其制作团队的意志,并执行所赋予的能力。
过早客微信公众号:guozaoke • 过早客新浪微博:@过早客 • 广告投放合作微信:fullygroup50 鄂ICP备2021016276号-2 •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446号